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宝松简介
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河南大学本科学士学位,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陶瓷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吴道子艺术研究院院长,河南省国画院副院长,河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人物画艺委会副主任,郑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新疆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河南工学院客座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论文答辩委员,政府拔尖人才,享受特殊津贴。从事中国画创作与研究。
作品曾参加中国文化部、中国美协第八、第九、第十届全国美展;中国协全国首届、二届中国画人物画作品展;中国文化部首届、二届、三届全国画院双年展;中国美协二届全国中国画展;中央美术学院首届博士课程“中国画精神展”等。获中国美协“中国画三百家”银奖、中国文化部全国第十二届“群星奖”美术作品铜奖、中国文化部第三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最佳作品奖以及国际级、全国级、省级金奖(一等奖)11项、银奖(二等奖)6项,其它奖多项。
《黄河女》、《惠安女》、《民国女》、 《红军》系列等200余幅作品曾先后发表于《美术》、《美术观察》、 《国画家》、《中国美术》、《荣宝斋》、《江苏画刊》、《画廊》、《美术界》、《美术报》、《美术向导》、《艺术收藏》、《艺术界》等专业学术刊物。10多家国家级、省级出版独著画集4部、合著20余部,撰写发表学术论文5篇。
2000年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创作大型壁画《黄河小浪底》并被珍藏。
《惠东情》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渔女》
中国人物画家在我的印象中有不少佼佼者,张宝松属其中之一。他为人憨厚,表情近乎木讷,也不菩言语,其天资却格外聪慧和内秀。“曲为心声,画如其人”,他的画主要表现女性题材,画中人物柔和、婉约,清纯又明丽,画格清雅别致,有一股明透的气息扑面而来。每每阅之,自然想到出水芙蓉,不蔓不枝,只可远观,不可亵渎。显现出洗尽铅华后的圣洁。张宝松的画里有一种山水诗的意境,恍若一人在恬淡的月下散步,万物都明透而含蓄,清辉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呈现出深幽的意境和人性的光辉。
张宝松的水墨人物画风,落在一个“淡”字上,但此“淡”非“薄”也,道家的“素朴”思想里有“淡、虚、静”等自然之性。老子曰:“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意思是说在特定状态下,看得见、听得见、摸得见,不一定就让人满足;反之,虚之,淡之方“妙”不可言。近十余年来张宝松可谓在“静、虚、淡、轻”中惨淡经营自己的人物画。正如评论家邵大箴先生所言:张宝松的画以轻见长,轻中寓重。他的惠安女系列,轻松、明媚,情景点到为止。面面不求满、求全。善于运用淡墨浅绛,营造出“犹恐相逢在梦幻中”的意境。
且用他创作的《圣土》作一番解读和剖析,这幅1999年人选第九届全国美展的作品,表现一组穿夏日长裙的少女,人物面目安祥、端庄,或双手合十,或做捻佛珠状。神情如在宗教的仪式上进行一次心灵的祈祷。纯情湛蓝色的背景,映衬着极具符号化倾向的白玉兰。对少女的叙事,他采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的白描手法,细线单勾, “看似无情却有情”。面目神态借鉴了龙门石窟中的“女神”造像手法,赋予了自己作品的时代属性。真可谓独具匠心。
张宝松最长于表达的是“惠安女”系列。之前他所创作的作品,从外来艺术、原始采购、壁画,甚至将弗朗切斯卡、波提切利、马蒂斯、高更等艺术名家的元素融入自己的绘画创作中。《黄河女》以非常新的面目人选第八届全国美展。“惠安女”系列出现于2000年因河南省主办的“中原美术新星(3人)第一回展”准备作品,他偶然机会深入闽南写生。惠安女性独特的妆束,整日劳作于田间,她们不畏艰辛,勇挑生活重担的品质和坚韧、善良的性格,深深打动了他,也赋予了他艺术的灵感。经过长时期生活和精神的体验,索有“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特征的惠安女问世了。其实画惠安女的人物画家并非他一人,重要的是他赋予“惠安女”一种豁达、乐观、不怨天尤人的精神风貌。这种超常的外形美和内在美,加之浓郁的地域文化寓味,展示了张宝松超常的笔墨能力和审美趣味。张宝松的审美天秤开始倾斜了,由原来的表现带有装饰符号化的宗教式女性,转向了平凡、朴素的带有现代生活气息的女性。
显而易见,张宝松对女性的描绘,表达了他内心潜伏的对弱者、对美丽女性的悲悯之感。“女人本身是水做的,男人乃是泥做的”,水做的女人自然聪慧、善良、天真无邪。这种审美定向无疑暗合了《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心理拍节。因此,我们常说一个不知感恩,丧失悲悯心的人是不可能成为艺术家的。
2001年之后,张宝松的创作又一变,开始转向人物水墨的实践。这一年他考入了中央美术学院,来美院之前,他将民间艺术版画、年华、剪纸画中许多元素,移植于画中,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画面中笔墨趣味和纯绘画语言的表现明显不够。一年的研修中,他受教于李少文工作室,任教的是田黎明、唐勇力、李洋、刘庆和等老师。即将毕业时他考入了中央美院首届博士生课程高研班。开办这一届博士班是当时中央美院在中国画教育转型过程中一种新的措施。是对现行学院制中国画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目的是培养具有中国文化观念,有传统文化修养的学者型画家。可以说是历史寄予这一批年轻的中国人物画家以厚望。更值得庆幸的是,导师是卢沉先生和张立辰等先生。这期间的学习,让张宝松今后的艺术之路产生了质的飞跃。他的水墨人物画有了明显的进步。这种进步不仅是技法上的,更是观念和思维的重新再认识。
他认识到的中国画的核心是“借物”抒情的,这和西画截然不同,状物不是主要目的,写意才是表现目的,因而要求每一笔必须到位,笔与笔之间,笔与墨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平面的结构关系,才能达到造型和造境结合的效果。中国画的空间感和立体感是通过有质量的笔墨形态所完成的平面结构为笔墨结构。这个结构又是通过起笔、行笔、转折、收笔、顿捺、提按的控制来完成的。简言之,人物画要有书写的寓味,每一根线条要有精神的含量。
通过多年的探索和体悟,张宝松对绘画又有了更高的要求,正如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到的“画贵有气息”。潘天寿所言“画要捉形,但不能捉形不觅神,形神一开始联系,神从形生,无形则神无所依托”。这种关系又回到齐白石提到的“似与不似之间”的关系。齐白石所言:“画要有静气,骨法用笔显露则不静,笔墨跺动则不静,要脱尽纵横习气,要有一种融合之气浮动于丘壑之间。”此段话之涵义后来对他的影响很大,他在自己的文章里写道:“艺术实乃人性、逸气、情愫之释放。有气息则活,无气息则死,人如此,画也如此。有些画看上去并没有太大的毛病,造型也准,构图也讲究,色彩也行,画面也完整,但就是不生动,干巴巴,其原因就是气韵不生动。其原因何为?丧失了画之气息。”
另外,张宝松在转换传统画强调形态和内在的价值的集中体现,并注意笔墨在写意绘画内在的语汇要素方面,一方面紧紧抓住传统的内在精神,另一方面又以西方艺术的发展动向为参照,进行融合和创新。由此,张宝松的画进入了另一个境界。在他后来创作的“惠安女”等各种题材中表现出的是另一种喜庆、圣洁、纯正、清雅的气息。在高境界艺术品味的追求中,并已形成了自己平淡天真、单纯烂漫的艺术风格,同时通过自己的笔墨境界和文思境界,赋予了作品丰富的文化内涵。
我始终期盼着画家创作出文化主体意识更强,笔墨结构更加完善的精典之作。
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河南大学本科学士学位,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陶瓷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吴道子艺术研究院院长,河南省国画院副院长,河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人物画艺委会副主任,郑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新疆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河南工学院客座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论文答辩委员,政府拔尖人才,享受特殊津贴。从事中国画创作与研究。
作品曾参加中国文化部、中国美协第八、第九、第十届全国美展;中国协全国首届、二届中国画人物画作品展;中国文化部首届、二届、三届全国画院双年展;中国美协二届全国中国画展;中央美术学院首届博士课程“中国画精神展”等。获中国美协“中国画三百家”银奖、中国文化部全国第十二届“群星奖”美术作品铜奖、中国文化部第三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最佳作品奖以及国际级、全国级、省级金奖(一等奖)11项、银奖(二等奖)6项,其它奖多项。
《黄河女》、《惠安女》、《民国女》、 《红军》系列等200余幅作品曾先后发表于《美术》、《美术观察》、 《国画家》、《中国美术》、《荣宝斋》、《江苏画刊》、《画廊》、《美术界》、《美术报》、《美术向导》、《艺术收藏》、《艺术界》等专业学术刊物。10多家国家级、省级出版独著画集4部、合著20余部,撰写发表学术论文5篇。
2000年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创作大型壁画《黄河小浪底》并被珍藏。
《惠东情》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渔女》
中国人物画家在我的印象中有不少佼佼者,张宝松属其中之一。他为人憨厚,表情近乎木讷,也不菩言语,其天资却格外聪慧和内秀。“曲为心声,画如其人”,他的画主要表现女性题材,画中人物柔和、婉约,清纯又明丽,画格清雅别致,有一股明透的气息扑面而来。每每阅之,自然想到出水芙蓉,不蔓不枝,只可远观,不可亵渎。显现出洗尽铅华后的圣洁。张宝松的画里有一种山水诗的意境,恍若一人在恬淡的月下散步,万物都明透而含蓄,清辉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呈现出深幽的意境和人性的光辉。
张宝松的水墨人物画风,落在一个“淡”字上,但此“淡”非“薄”也,道家的“素朴”思想里有“淡、虚、静”等自然之性。老子曰:“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意思是说在特定状态下,看得见、听得见、摸得见,不一定就让人满足;反之,虚之,淡之方“妙”不可言。近十余年来张宝松可谓在“静、虚、淡、轻”中惨淡经营自己的人物画。正如评论家邵大箴先生所言:张宝松的画以轻见长,轻中寓重。他的惠安女系列,轻松、明媚,情景点到为止。面面不求满、求全。善于运用淡墨浅绛,营造出“犹恐相逢在梦幻中”的意境。
且用他创作的《圣土》作一番解读和剖析,这幅1999年人选第九届全国美展的作品,表现一组穿夏日长裙的少女,人物面目安祥、端庄,或双手合十,或做捻佛珠状。神情如在宗教的仪式上进行一次心灵的祈祷。纯情湛蓝色的背景,映衬着极具符号化倾向的白玉兰。对少女的叙事,他采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的白描手法,细线单勾, “看似无情却有情”。面目神态借鉴了龙门石窟中的“女神”造像手法,赋予了自己作品的时代属性。真可谓独具匠心。
张宝松最长于表达的是“惠安女”系列。之前他所创作的作品,从外来艺术、原始采购、壁画,甚至将弗朗切斯卡、波提切利、马蒂斯、高更等艺术名家的元素融入自己的绘画创作中。《黄河女》以非常新的面目人选第八届全国美展。“惠安女”系列出现于2000年因河南省主办的“中原美术新星(3人)第一回展”准备作品,他偶然机会深入闽南写生。惠安女性独特的妆束,整日劳作于田间,她们不畏艰辛,勇挑生活重担的品质和坚韧、善良的性格,深深打动了他,也赋予了他艺术的灵感。经过长时期生活和精神的体验,索有“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特征的惠安女问世了。其实画惠安女的人物画家并非他一人,重要的是他赋予“惠安女”一种豁达、乐观、不怨天尤人的精神风貌。这种超常的外形美和内在美,加之浓郁的地域文化寓味,展示了张宝松超常的笔墨能力和审美趣味。张宝松的审美天秤开始倾斜了,由原来的表现带有装饰符号化的宗教式女性,转向了平凡、朴素的带有现代生活气息的女性。
显而易见,张宝松对女性的描绘,表达了他内心潜伏的对弱者、对美丽女性的悲悯之感。“女人本身是水做的,男人乃是泥做的”,水做的女人自然聪慧、善良、天真无邪。这种审美定向无疑暗合了《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心理拍节。因此,我们常说一个不知感恩,丧失悲悯心的人是不可能成为艺术家的。
2001年之后,张宝松的创作又一变,开始转向人物水墨的实践。这一年他考入了中央美术学院,来美院之前,他将民间艺术版画、年华、剪纸画中许多元素,移植于画中,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画面中笔墨趣味和纯绘画语言的表现明显不够。一年的研修中,他受教于李少文工作室,任教的是田黎明、唐勇力、李洋、刘庆和等老师。即将毕业时他考入了中央美院首届博士生课程高研班。开办这一届博士班是当时中央美院在中国画教育转型过程中一种新的措施。是对现行学院制中国画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目的是培养具有中国文化观念,有传统文化修养的学者型画家。可以说是历史寄予这一批年轻的中国人物画家以厚望。更值得庆幸的是,导师是卢沉先生和张立辰等先生。这期间的学习,让张宝松今后的艺术之路产生了质的飞跃。他的水墨人物画有了明显的进步。这种进步不仅是技法上的,更是观念和思维的重新再认识。
他认识到的中国画的核心是“借物”抒情的,这和西画截然不同,状物不是主要目的,写意才是表现目的,因而要求每一笔必须到位,笔与笔之间,笔与墨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平面的结构关系,才能达到造型和造境结合的效果。中国画的空间感和立体感是通过有质量的笔墨形态所完成的平面结构为笔墨结构。这个结构又是通过起笔、行笔、转折、收笔、顿捺、提按的控制来完成的。简言之,人物画要有书写的寓味,每一根线条要有精神的含量。
通过多年的探索和体悟,张宝松对绘画又有了更高的要求,正如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到的“画贵有气息”。潘天寿所言“画要捉形,但不能捉形不觅神,形神一开始联系,神从形生,无形则神无所依托”。这种关系又回到齐白石提到的“似与不似之间”的关系。齐白石所言:“画要有静气,骨法用笔显露则不静,笔墨跺动则不静,要脱尽纵横习气,要有一种融合之气浮动于丘壑之间。”此段话之涵义后来对他的影响很大,他在自己的文章里写道:“艺术实乃人性、逸气、情愫之释放。有气息则活,无气息则死,人如此,画也如此。有些画看上去并没有太大的毛病,造型也准,构图也讲究,色彩也行,画面也完整,但就是不生动,干巴巴,其原因就是气韵不生动。其原因何为?丧失了画之气息。”
另外,张宝松在转换传统画强调形态和内在的价值的集中体现,并注意笔墨在写意绘画内在的语汇要素方面,一方面紧紧抓住传统的内在精神,另一方面又以西方艺术的发展动向为参照,进行融合和创新。由此,张宝松的画进入了另一个境界。在他后来创作的“惠安女”等各种题材中表现出的是另一种喜庆、圣洁、纯正、清雅的气息。在高境界艺术品味的追求中,并已形成了自己平淡天真、单纯烂漫的艺术风格,同时通过自己的笔墨境界和文思境界,赋予了作品丰富的文化内涵。
我始终期盼着画家创作出文化主体意识更强,笔墨结构更加完善的精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