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
杜牧出生名门,少有大志,文武兼备,尤其善读兵书,且处在军阀割据的晚唐时期,他很想重整河山,干一番事业,在他看来,大丈夫应该能屈能伸,以建功立业为重,所以他对项羽的自刎乌江不赞同,甚至不屑一顾。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对待历史人物评价上,更会冷静地分析思考,虽有偶然但须归于必然。他认为民心向背非常重要,项羽失去了民心,兵败是必然的。
李清照处在金兵近逼的南宋,当时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委曲求全,毫无骨气。李清照对朝廷无能,害得百姓遭殃,特别是自己流离失所,更是心生痛恨,不由得想起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气节来。她是多么希望当时的南宋王朝能像项羽那样刚强不屈与中原土地共存亡,使百姓免遭背井离乡之苦啊!可现实不是这样,怎能不使人思念像项羽那样的铁骨铮铮的硬汉子呢?可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她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衬徽宗高宗父子的丧权辱国。
2.综合分析
综上所述,对项羽性格、成败及其悲剧命运进行评价,可大致主要可概括为五种观点:
一、气节观。这种评价将项羽这个历史人物高度理想化。霸王别姬,引吭高歌,就连项羽本人也未想通兵败的原因。自刎乌江,有气节,有尊严,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生得轰轰烈烈,死得风风光光。此观点以宋朝女词人李清照一首《夏日绝句》为代表。
二、反攻观。该观点以杜牧的一首《题乌江亭》诗为代表,杜牧鄙视项羽的做法,而希望项羽卷土重来,东山再起。在他看来,大丈夫应该能屈能伸,以建功立业为重,不以胜负论英雄。其实,这种观点是诗人以跳跃性思维看待历史的观点,是看待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区别,是诗人的丰富想象力与史学家缜密推理的区别。
三、民心观。得民心者得天下,以北宋文学家王安石《题乌江项王庙》为代表。得出“民心已丧、劳师哀兵、败势难回”的结论。另有与王安石同时期为官的文学家苏辙也提出项羽必败的结局。
四、机会观。鸿门宴时有机会杀戮对手,分封诸侯时有机会限制对手,鸿沟之约前有机会剿灭对手,结果均丧失机会。
五、用人观。南宋文学家陆游《项羽》中“范增力尽无施处”等诗句。刘邦认为项羽不会用人,以《史记·高祖本纪》 为例。当时许多贤才良将,均在项羽处未得重用,才流入对手刘邦麾下为谋将的。当时可谓天下第一谋士张良,在灭秦时曾与刘邦一起在楚将项梁帐前听命,当时项羽不仅没有发现张良的才能,却在秦灭后张良事韩王时,妒其才,恨其能,以至牵罪于韩王,将韩贬侯杀掉,使张良无主后逃奔沛公,以定汉室江山。还有陈平、韩信等。同时,项羽又刚愎自用,就连多年忠心事主的老谋士范增,鸿门宴时,言不听,计不从;攻荥阳时,又中离间计,削其兵权,因而使范增告老回乡。
以《史记·项羽本纪》 为例,司马迁很中肯的指出功过是非。而其他的人都因地位,各自所处的时代有别,从不同角度提出个人的看法。笔者认为虽然项羽失败了,但在推翻暴秦的农民起义斗争中的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是进步的。但不能克服自身弱点,导致“乌江自刎”的悲剧命运。
杜牧出生名门,少有大志,文武兼备,尤其善读兵书,且处在军阀割据的晚唐时期,他很想重整河山,干一番事业,在他看来,大丈夫应该能屈能伸,以建功立业为重,所以他对项羽的自刎乌江不赞同,甚至不屑一顾。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对待历史人物评价上,更会冷静地分析思考,虽有偶然但须归于必然。他认为民心向背非常重要,项羽失去了民心,兵败是必然的。
李清照处在金兵近逼的南宋,当时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委曲求全,毫无骨气。李清照对朝廷无能,害得百姓遭殃,特别是自己流离失所,更是心生痛恨,不由得想起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气节来。她是多么希望当时的南宋王朝能像项羽那样刚强不屈与中原土地共存亡,使百姓免遭背井离乡之苦啊!可现实不是这样,怎能不使人思念像项羽那样的铁骨铮铮的硬汉子呢?可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她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衬徽宗高宗父子的丧权辱国。
2.综合分析
综上所述,对项羽性格、成败及其悲剧命运进行评价,可大致主要可概括为五种观点:
一、气节观。这种评价将项羽这个历史人物高度理想化。霸王别姬,引吭高歌,就连项羽本人也未想通兵败的原因。自刎乌江,有气节,有尊严,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生得轰轰烈烈,死得风风光光。此观点以宋朝女词人李清照一首《夏日绝句》为代表。
二、反攻观。该观点以杜牧的一首《题乌江亭》诗为代表,杜牧鄙视项羽的做法,而希望项羽卷土重来,东山再起。在他看来,大丈夫应该能屈能伸,以建功立业为重,不以胜负论英雄。其实,这种观点是诗人以跳跃性思维看待历史的观点,是看待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区别,是诗人的丰富想象力与史学家缜密推理的区别。
三、民心观。得民心者得天下,以北宋文学家王安石《题乌江项王庙》为代表。得出“民心已丧、劳师哀兵、败势难回”的结论。另有与王安石同时期为官的文学家苏辙也提出项羽必败的结局。
四、机会观。鸿门宴时有机会杀戮对手,分封诸侯时有机会限制对手,鸿沟之约前有机会剿灭对手,结果均丧失机会。
五、用人观。南宋文学家陆游《项羽》中“范增力尽无施处”等诗句。刘邦认为项羽不会用人,以《史记·高祖本纪》 为例。当时许多贤才良将,均在项羽处未得重用,才流入对手刘邦麾下为谋将的。当时可谓天下第一谋士张良,在灭秦时曾与刘邦一起在楚将项梁帐前听命,当时项羽不仅没有发现张良的才能,却在秦灭后张良事韩王时,妒其才,恨其能,以至牵罪于韩王,将韩贬侯杀掉,使张良无主后逃奔沛公,以定汉室江山。还有陈平、韩信等。同时,项羽又刚愎自用,就连多年忠心事主的老谋士范增,鸿门宴时,言不听,计不从;攻荥阳时,又中离间计,削其兵权,因而使范增告老回乡。
以《史记·项羽本纪》 为例,司马迁很中肯的指出功过是非。而其他的人都因地位,各自所处的时代有别,从不同角度提出个人的看法。笔者认为虽然项羽失败了,但在推翻暴秦的农民起义斗争中的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是进步的。但不能克服自身弱点,导致“乌江自刎”的悲剧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