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世纪的欧洲,是各种流行病肆意施虐的场所。鼠疫、伤寒、天花、黄热病、霍乱、麻风病常使车水马龙的繁华城市变成杳无人迹的寂静坟场。人们对这些传染病束手无策,谈虎色变。当时,还不知道引起这些灾祸的罪魁祸首是人眼看不见的细菌,但已得知这些疾病是通过人或物传播的。因此,欧洲不少城市早就制定和实行了一定的防疫措施,如威尼斯和热那亚在十四世纪时就严禁传染病患者入城。西西里岛上的墨西那城规定,所有从传染病流行地区来的人,必须在城外一个指定地区居住四十天,然后才能获准入城。有的城市一发现邻城有疾病流行,就关闭水陆交通,并对进城的旅客和物件进行隔离和烟薰。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传染病的蔓延。
但是,传染病有时会莫名其妙地在城市中流行起来。人们费尽心计,寻根溯源,提出了可能传播疾病的其它媒介,如风、鸟、昆虫等,也有人注意到了以前被忽视的东西——信件。于是,信件消毒就很快在欧洲风行起来。
现存最早的一封消过毒的信件是1397年从埃及亚历山大城发出,寄往奥地利一个小城镇的。信封上有钳子和在醋中浸过留下的痕迹。
1493年,威尼斯当局发出通令,凡从流行病区寄来的信件都必须经过消毒处理。1575年,在一场称为“黑色妖魔”的鼠疫大流行之后,几乎所有中欧和南欧国家都规定了信件消毒,英国也于1637年宣布信件必须进行消毒。这股信件消毒之风直到十九世纪中叶才渐趋衰退,但美国有些州在二十世纪还规定信件必须消毒。
在欧洲各国文字中,大多把负责信件消毒的机构叫做“拉柴莱图斯”(lazarettos),那是由于威尼斯当局于1448年建立的最早的防疫站,设在威尼斯城东两英里的圣拉柴罗斯岛上。起初,这个防疫站只扣留人和货物进行隔离清毒,后来就专门负责信件消毒。当时。大多数欧洲人都认为传染病是由东方传到西方的,所以不少国家的防疫站都设在国家的东面,尤其是从巴尔干和土耳其来的商路上,几乎每个城市都设有信件消毒站。
起初只消毒信封。方法是用钳子钳住信件在醋里浸一下。后来采用熏蒸或烟熏的方法,烟熏时燃烧稻草、烟草、硫黄、沥青、火药等。十九世纪时普遍采用粉末硫黄、硝石、小麦麸皮、过氧化锰等。信件消毒后打上一个带有“S”字母的印戳,表示已消过毒。但这类消毒法常使信件变色,并发出难闻的气味,有时甚至使信封上的字迹变得模糊不清,而发生无法投递之事。
既然信封能传染疾病,当然信纸也不是安全的。于是奥地利在1737年首开先例,命令防疫站把所有寄入奥地利的信件拆开,消毒后再封好投递。
拆信消毒不仅麻烦,而且遭到写信人的强烈反对,有时还因私情泄露而上诉法院。后来,许多国家都采用一种叫做“拉斯特尔”(rastel)的工具,这是一种带有许多尖头铁齿的耙,用这种耙在信封背面拉一下,信封上就会出现许多小孔,烟熏时让烟由小孔进入信封,信纸就算消过毒了。
信件究竟能否传播疾病呢?据记载,至少有一次流行性传染病应归咎于信件交往。1901年,美国密歇根州的塞奇那市流行天花,研究人员最后追踪到一位女青年。她的情人在阿拉斯加服役。他曾写给她一封信,信中说他刚患过天花,他的同伴中有不少人因天花而丧生。这位女青年成为塞奇那城中第一个天花患者,这封信就成了导致天花流行的“罪魁”。
从现代医学的眼光看,信件消毒是否必要呢?不少流行病学家认为,附在信封上的病菌一般不会很多,病菌在干燥环境中生命力也很有限。也就是说,几个世纪中化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的信件消毒必要性并不大,况且,古代欧洲使用的消毒法也并不能杀死多少细菌,只能起些安慰作用罢了。
(责任编辑 韩春萌)
但是,传染病有时会莫名其妙地在城市中流行起来。人们费尽心计,寻根溯源,提出了可能传播疾病的其它媒介,如风、鸟、昆虫等,也有人注意到了以前被忽视的东西——信件。于是,信件消毒就很快在欧洲风行起来。
现存最早的一封消过毒的信件是1397年从埃及亚历山大城发出,寄往奥地利一个小城镇的。信封上有钳子和在醋中浸过留下的痕迹。
1493年,威尼斯当局发出通令,凡从流行病区寄来的信件都必须经过消毒处理。1575年,在一场称为“黑色妖魔”的鼠疫大流行之后,几乎所有中欧和南欧国家都规定了信件消毒,英国也于1637年宣布信件必须进行消毒。这股信件消毒之风直到十九世纪中叶才渐趋衰退,但美国有些州在二十世纪还规定信件必须消毒。
在欧洲各国文字中,大多把负责信件消毒的机构叫做“拉柴莱图斯”(lazarettos),那是由于威尼斯当局于1448年建立的最早的防疫站,设在威尼斯城东两英里的圣拉柴罗斯岛上。起初,这个防疫站只扣留人和货物进行隔离清毒,后来就专门负责信件消毒。当时。大多数欧洲人都认为传染病是由东方传到西方的,所以不少国家的防疫站都设在国家的东面,尤其是从巴尔干和土耳其来的商路上,几乎每个城市都设有信件消毒站。
起初只消毒信封。方法是用钳子钳住信件在醋里浸一下。后来采用熏蒸或烟熏的方法,烟熏时燃烧稻草、烟草、硫黄、沥青、火药等。十九世纪时普遍采用粉末硫黄、硝石、小麦麸皮、过氧化锰等。信件消毒后打上一个带有“S”字母的印戳,表示已消过毒。但这类消毒法常使信件变色,并发出难闻的气味,有时甚至使信封上的字迹变得模糊不清,而发生无法投递之事。
既然信封能传染疾病,当然信纸也不是安全的。于是奥地利在1737年首开先例,命令防疫站把所有寄入奥地利的信件拆开,消毒后再封好投递。
拆信消毒不仅麻烦,而且遭到写信人的强烈反对,有时还因私情泄露而上诉法院。后来,许多国家都采用一种叫做“拉斯特尔”(rastel)的工具,这是一种带有许多尖头铁齿的耙,用这种耙在信封背面拉一下,信封上就会出现许多小孔,烟熏时让烟由小孔进入信封,信纸就算消过毒了。
信件究竟能否传播疾病呢?据记载,至少有一次流行性传染病应归咎于信件交往。1901年,美国密歇根州的塞奇那市流行天花,研究人员最后追踪到一位女青年。她的情人在阿拉斯加服役。他曾写给她一封信,信中说他刚患过天花,他的同伴中有不少人因天花而丧生。这位女青年成为塞奇那城中第一个天花患者,这封信就成了导致天花流行的“罪魁”。
从现代医学的眼光看,信件消毒是否必要呢?不少流行病学家认为,附在信封上的病菌一般不会很多,病菌在干燥环境中生命力也很有限。也就是说,几个世纪中化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的信件消毒必要性并不大,况且,古代欧洲使用的消毒法也并不能杀死多少细菌,只能起些安慰作用罢了。
(责任编辑 韩春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