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年级中摸爬滚打几年,突然“转战”一年级,我还是有些手忙脚乱的。好在去年暑假时,我就已经在心里制定好计划,并不断地从“项目群”中的各位榜样教师身上汲取力量,于是,这一年,我在引领孩子们走进学校的过程中,且行且思,且思且行......
用“儿童课程”迎接儿童
一年级的孩子刚刚从幼儿园毕业,小学生活在他们眼里既充满期待又伴随着恐惧。怎样才能让这些孩子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仔细翻阅了《新教育的一年级》,8月的晨诵课程、9月的“阅读节”都给了我很大启发。我想,让阅读陪伴孩子们,他们一定会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
晨诵——与黎明共舞。让孩子在每个清晨与喜爱的儿歌为伴,用稚嫩清脆的童音诠释儿歌。儿歌充满韵律,朗朗上口,孩子从中不仅学会了好词佳句,更获得许多快乐。让儿歌与当下的生命相联系,根据节气、节日等选择儿歌,孩子们朗诵儿歌时就不再是“冷眼旁观”别人的“故事”,而是“我口说我心”,这些儿歌可不就是写咱们自己的吗?亲切感油然而生。开学第一天,我带着孩子们朗诵《新新的》:
新的一天,新开始,/
新学校,新老师,/
新孩子,求新知,/
新生活,新的诗,/
新世界,新开始。
孩子眼里的惊奇、喜悦,至今还历历在目,这是他们的心声,是他们面对新环境发表的“宣言”,怎能不刻骨铭心?中秋节,我们在“月亮系列”中流连,《和月亮对话》:
月亮月亮我问你,
今年你多大年纪?
什么时候才长大?
不再变来又变去?
什么时候又相见?
明天我会在哪里?
我是月亮回答你:多大年纪没关系。
我要永远长不大,天天改变爱学习。
每天晚上都见面,因为我在你心里!
孩子们在一问一答中感受月亮的神奇,更有趣的是这首《月亮走,我也走》:
月亮走,我也走,我帮月亮背背篓。
背篓里有一碗油,姐妹三个赛梳头。
大姐梳个凤凰头,二姐梳个绣花头。
只有三姐不会梳,干脆剃个大光头!
每次诵完这首儿歌,孩子们都会爆笑,似乎“大光头”是多么好玩的事儿。一段时间过后,再上晨诵课,孩子们就不满足于简单的朗诵了,他们总会自发地边诵边演,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你做这样的动作,我做那样的动作,偶尔凑巧,咱们做出相同的动作,就会相视一笑,这一笑,是会心的笑,是心有灵犀的一笑,是心照不宣的一笑,许多不言而喻的乐趣尽在这相视一笑中。
午读——在《新教育的一年级》中寻找自我。这一年,每天中午的二十分钟,我们总是准时相约在《新教育的一年级》的故事中,安熊、牛妞、雷天龙、王子、花儿老师等不再只是书中的人物,他们都成了我们的朋友,亲密无间的朋友,虽然我们学校的条件没法和书中的新教育实验小学相比,但我会尽我所能地“还原”书本故事,让孩子们有一种生活在故事中的感觉,就这样,每天的午间“大餐”都成了孩子们最向往的
时光。
暮省——穿越故事,梳理得失。每天的暮省,我们都会先听故事,这些故事都和我们当天发生的事儿有关,既是回顾,也是再教育。《小魔怪去上学》《大卫,不可以》《和甘伯伯一起去游河》等故事,都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遵守规则与纪律,讲完故事之后的写绘,则是孩子们的自我反思,进入真正的暮省。一年时光,一百多个故事,带给孩子的绝不单纯只是故事,更有阅读习惯的培养,一步步“引诱”着他们走进阅读的大门。
生日诵诗——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低年级的孩子都特别关注自己的生日,这是专属于他们的节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选择一首符合他们特质的诗歌,一起诵读,并将这首特别的诗送给特别的“小寿星”,孩子的喜悦是无法言喻的;诵完诗歌,全班齐唱生日歌,生日的氛围顿时浓郁起来,再引导其他孩子将自己的祝福用写绘的方式送给“小寿星”,他们就有了独一无二的“生日书”;暮省时,再精选一个有针对性的故事送给“小寿星”,生日诗、生日歌、生日书、生日故事,这一天,“小寿星”收获满满,其他孩子也快乐异常。于是,班里的每个孩子都特别期盼能在班上过生日,因为他们觉得这个生日远比家里的一个蛋糕有意义。
在众多儿童课程的陪伴下,孩子完成了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自然过渡,这个过程,没有惶恐,没有紧张,只有温馨与快乐。
“图书漂流”,让书“漂”起来
语文素养的提升在于阅读。孩子综合素质的提升,阅读也是功不可没。但现实问题是:我们班上大多数孩子属于“留守儿童”,家里的爷爷奶奶舍得给孩子买零食和玩具,唯独不舍得买书。《新教育的一年级》(10月)的第三个故事是《我想有本书》。故事中花儿老师在班里建立了图书角。为了丰富图书角的图书,同时提高孩子们的热情,花儿老师要求班里的孩子们每人从家里带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与大家分享。从这个故事得到灵感,我决定在班上开展“图书漂流”,花最少的钱看最多的书,我们班上有六十多个孩子,每人买一本书,就可以看六十多本书,我将这笔“账”算给父母们听,他们觉得挺划算,就欣然同意了。于是,召集家长组成家委会,由家委会负责收款、买书,而书目则是由我提供(在“当当网”上申请一个账号作为班级公用账号,并把合适的书添加在“购物车”中),买回书后,分类、编书号、分发、装袋,诸多工序皆有家委会成员和老师一起完成。“启动仪式”之后,每周读完一个袋子中的六本书,下周一拿到教室由老师统一调换。每个孩子看过的书都会登记在册,这样,每个孩子都会在新的一周里看到新的书,确保“图书漂流”真正地“漂”起来。
买书、换书的问题解决了,阅读就成了下一个需要攻克的“难关”。一年级孩子识字量小,不会自己阅读,买来的书岂不成了“摆设”?“亲子共读”这时应运而生。“亲子共读”倡导父母读给孩子们听,父母和孩子一起阅读,相互讨论。有些父母不识字,家里的哥哥姐姐们便充当“临时父母”,和弟弟妹妹一起阅读,一起成长,书读得多了,语感也就跟着好起来,孩子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自主阅读。 阅读不是难事,坚持阅读才是困难的,不断宣扬“坚持定有奇迹”,将每周“图书漂流”写读后感优秀的父母名单公布在班级群里,用“一片云”去推动“另一片云”。一段时间过后,认真践行“亲子共读”的父母、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特别是孩子,成长迅速,有了这样的“现实榜样”,其他的父母也不由自主地行动起来,“亲子共读”的竞争风气在班级
中悄悄地风行,眼看着父母们的
“较劲”,快乐的是教师,受惠的是
孩子。
建立“萤火虫银行”,用“经济意识”约束孩子
当班主任就意味着得为一个班级负责。具体怎样负责,班主任们各有各的招儿。一年级孩子入学之初,涣散、拖沓现象比比皆是,因为他们还未适应小学的生活。怎样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在《新教育的一年级》(4月)中,有个故事叫《全世界最富有的人》,讲述了花儿老师和家长们设计“阅读存折”,为孩子们建立阅读档案,并有效提高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过程。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借鉴这个故事中传达的经验呢?于是,我萌生了建立“萤火虫银行”的想法。
我们学校是一所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乡村小学,生源来自于周围几个村子,大多是就近入学。我们萤火虫班共有六十多个小萤火虫,有一半的孩子是留守儿童,四分之一的孩子父母不识字。一直跟着老师步伐走的只有二十位父母。成立“萤火虫银行”的动机是想改善孩子们听课、作业、诵读等诸多情况,虽然“萤火虫银行”成立才两学期,但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在未成立“萤火虫银行”之前,我采用的是一个星期一总结的形式,一周评选一次“小明星”,有“诵读小明星”“书写小明星”“纪律小明星”等,刚开始,这种激励方式也很有效果,可渐渐地我发现,每次来领“荣誉证书”的总是那么几个人,设奖范围太小,没有涉及到班里大多数表现普通的孩子。于是,我就在想:有没有一种能调动所有小朋友积极性的奖励方式呢?正好这时,我看到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茅塞顿开,我为什么不也来成立个班级银行呢?一来,可以促进孩子们更好地自我管理,不用什么事都只是表现给老师看;二来,又可以锻炼孩子们的理财能力,初步明白合理理财。
说干就干,我想好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制作班币,班币和人民币的面值一样,只有一元、两元、五元、十元、五十元和一百元,兑换方式和人民币相同。不过在班币之下还有一级,那就是“小星星”,课堂上老师点名表扬的孩子,积极回答问题的孩子,每次均可得到一颗“小星星”。最初实施时,我喊到谁,他就会立刻开开心心地上台领“小星星”,可是慢慢地我发现,这样一来,孩子们的心思就不在课堂上,而在“小星星”上了。我就调整了一下,课堂上只点名,不领“小星星”,下课之后,我再统一发放,每次被点名的孩子,总会开心地坐得更直,读得更认真。作业书写同样如此,写得工整的可以得到一至三颗“小星星”。每背诵一篇课文也可获得一颗“小星星”。劳动积极的孩子同样能得到“小星星”。只要稍有进步,会根据进步的程度得到不同个数的“小星星”。晨诵和午读之前,是班级里班干部维持纪律,其他孩子看书或画画,班干部发现哪个小朋友表现比较好,就可以发放“小星星”,这样一来,老师不在教室时,小班干部们能更好地发现他们最真实的一面。
具体兑奖细则如下:
集齐五颗“小星星”的孩子就可以兑换一元班币,班币集齐一定面值就可来兑换“整钱”。集齐五元就可进行一次选择:是兑换奖品还是继续存钱?兑换的奖品有:免写一次家庭作业、将老师的书带回家看、当一天班干部等。
集齐十元班币就可以再进行一次选择:是兑换奖品还是继续存钱?此时兑换的奖品是一张“荣誉证书”和一个日记本,拿回家的日记本自己可以写上想说的话,第二天来和同学老师分享,可以选择将日记读给老师听还是读给全班师生听,每写一篇日记也可获得一个“小星星”。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想以奖励的方式促进孩子自觉走上写日记的道路,相对来说,这比硬性规定让孩子们写日记要好得多。一般情况下,习惯好和成绩好的孩子总是会早一点得到这份奖品,正好又可以通过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孩子不知不觉地走下去。
集齐二十元班币可以再进行一次选择:是兑换奖品还是继续存钱?这时得到的奖品将是老师送的一本绘本和一张“萤火虫小明星”的荣誉证书,经过“千辛万苦”得来的这本书,孩子们才会视如珍宝。
这项计划启动两学期以来,我坚持“多奖励”的原则,争取让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班上每个孩子都已经兑换了五元班币,他们选择的有免写一次家庭作业,也有将老师的书带回家看,已经有四分之三的孩子兑换了十元班币,并每天坚持写日记,有些孩子的日记质量让我吃惊。这完全颠覆了我原本以为他们什么都不会的这种错误想法!也有十几个孩子在“储备能量”,奔向我奖励的绘本,得到绘本的孩子,真是爱不释手,开心的不得了!
“萤火虫银行”的兑换在刚开始的一个月是我自己操作的,后来,随着孩子们彼此熟悉程度的加深,逐渐过渡为放手让孩子们操作。为此,我们还集体选举了“萤火虫银行行长”两名和“会计”两名,而且采取的是竞争上岗制度,有了孩子们的操作,我的班级管理也越来越顺手。
“萤火虫银行”的业务范围逐渐扩大,不仅包含纪律、卫生、书写、劳动、说话、进步诸多方面,下学期还特别涉及到阅读这一重要方面,上学期“图书漂流”和“萤火虫银行”是两个牵连不多的分支。“图书漂流”也是在阅读之后需要家长写读后感的,这时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一些识字不多的父母不会写读后感,能跟着写读后感的只是少数。为了改善这种状况,下学期干脆和“萤火虫银行”相融在一起,制作打印了六十多份“阅读存折”,每周阅读一个“漂流袋”里的六本书,读完之后只需将书名记录在“阅读存折”上即可,多读的书一样可以记录在“阅读存折”上,待到“萤火虫银行”一月一盘点时,将“阅读存折”交来,就可根据阅读的数量获得“小星星”,并将所得存入“萤火虫银行”。
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在不同的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质,班上有些小女孩文静腼腆,纪律方面表现非常好,顽皮一些的男孩儿在说话方面表现优秀,每个人都有自己追寻的目标 —— 让自己在“萤火虫
银行”里的“钱”更多一些。
这一年,我跟着孩子们,与父母们携手,在班级中循序渐进,从“儿童课程”到“图书漂流”,再到“萤火虫银行”,每一步走得既坚定又慌张,步伐虽有些凌乱,但每一步都伴随着思考,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探寻,只为能带给孩子们更多的发展。这一年,我们在行走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且行且思,且思且行!
(作者单位:安徽省霍邱县临水济丰希望小学)
用“儿童课程”迎接儿童
一年级的孩子刚刚从幼儿园毕业,小学生活在他们眼里既充满期待又伴随着恐惧。怎样才能让这些孩子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仔细翻阅了《新教育的一年级》,8月的晨诵课程、9月的“阅读节”都给了我很大启发。我想,让阅读陪伴孩子们,他们一定会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
晨诵——与黎明共舞。让孩子在每个清晨与喜爱的儿歌为伴,用稚嫩清脆的童音诠释儿歌。儿歌充满韵律,朗朗上口,孩子从中不仅学会了好词佳句,更获得许多快乐。让儿歌与当下的生命相联系,根据节气、节日等选择儿歌,孩子们朗诵儿歌时就不再是“冷眼旁观”别人的“故事”,而是“我口说我心”,这些儿歌可不就是写咱们自己的吗?亲切感油然而生。开学第一天,我带着孩子们朗诵《新新的》:
新的一天,新开始,/
新学校,新老师,/
新孩子,求新知,/
新生活,新的诗,/
新世界,新开始。
孩子眼里的惊奇、喜悦,至今还历历在目,这是他们的心声,是他们面对新环境发表的“宣言”,怎能不刻骨铭心?中秋节,我们在“月亮系列”中流连,《和月亮对话》:
月亮月亮我问你,
今年你多大年纪?
什么时候才长大?
不再变来又变去?
什么时候又相见?
明天我会在哪里?
我是月亮回答你:多大年纪没关系。
我要永远长不大,天天改变爱学习。
每天晚上都见面,因为我在你心里!
孩子们在一问一答中感受月亮的神奇,更有趣的是这首《月亮走,我也走》:
月亮走,我也走,我帮月亮背背篓。
背篓里有一碗油,姐妹三个赛梳头。
大姐梳个凤凰头,二姐梳个绣花头。
只有三姐不会梳,干脆剃个大光头!
每次诵完这首儿歌,孩子们都会爆笑,似乎“大光头”是多么好玩的事儿。一段时间过后,再上晨诵课,孩子们就不满足于简单的朗诵了,他们总会自发地边诵边演,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你做这样的动作,我做那样的动作,偶尔凑巧,咱们做出相同的动作,就会相视一笑,这一笑,是会心的笑,是心有灵犀的一笑,是心照不宣的一笑,许多不言而喻的乐趣尽在这相视一笑中。
午读——在《新教育的一年级》中寻找自我。这一年,每天中午的二十分钟,我们总是准时相约在《新教育的一年级》的故事中,安熊、牛妞、雷天龙、王子、花儿老师等不再只是书中的人物,他们都成了我们的朋友,亲密无间的朋友,虽然我们学校的条件没法和书中的新教育实验小学相比,但我会尽我所能地“还原”书本故事,让孩子们有一种生活在故事中的感觉,就这样,每天的午间“大餐”都成了孩子们最向往的
时光。
暮省——穿越故事,梳理得失。每天的暮省,我们都会先听故事,这些故事都和我们当天发生的事儿有关,既是回顾,也是再教育。《小魔怪去上学》《大卫,不可以》《和甘伯伯一起去游河》等故事,都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遵守规则与纪律,讲完故事之后的写绘,则是孩子们的自我反思,进入真正的暮省。一年时光,一百多个故事,带给孩子的绝不单纯只是故事,更有阅读习惯的培养,一步步“引诱”着他们走进阅读的大门。
生日诵诗——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低年级的孩子都特别关注自己的生日,这是专属于他们的节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选择一首符合他们特质的诗歌,一起诵读,并将这首特别的诗送给特别的“小寿星”,孩子的喜悦是无法言喻的;诵完诗歌,全班齐唱生日歌,生日的氛围顿时浓郁起来,再引导其他孩子将自己的祝福用写绘的方式送给“小寿星”,他们就有了独一无二的“生日书”;暮省时,再精选一个有针对性的故事送给“小寿星”,生日诗、生日歌、生日书、生日故事,这一天,“小寿星”收获满满,其他孩子也快乐异常。于是,班里的每个孩子都特别期盼能在班上过生日,因为他们觉得这个生日远比家里的一个蛋糕有意义。
在众多儿童课程的陪伴下,孩子完成了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自然过渡,这个过程,没有惶恐,没有紧张,只有温馨与快乐。
“图书漂流”,让书“漂”起来
语文素养的提升在于阅读。孩子综合素质的提升,阅读也是功不可没。但现实问题是:我们班上大多数孩子属于“留守儿童”,家里的爷爷奶奶舍得给孩子买零食和玩具,唯独不舍得买书。《新教育的一年级》(10月)的第三个故事是《我想有本书》。故事中花儿老师在班里建立了图书角。为了丰富图书角的图书,同时提高孩子们的热情,花儿老师要求班里的孩子们每人从家里带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与大家分享。从这个故事得到灵感,我决定在班上开展“图书漂流”,花最少的钱看最多的书,我们班上有六十多个孩子,每人买一本书,就可以看六十多本书,我将这笔“账”算给父母们听,他们觉得挺划算,就欣然同意了。于是,召集家长组成家委会,由家委会负责收款、买书,而书目则是由我提供(在“当当网”上申请一个账号作为班级公用账号,并把合适的书添加在“购物车”中),买回书后,分类、编书号、分发、装袋,诸多工序皆有家委会成员和老师一起完成。“启动仪式”之后,每周读完一个袋子中的六本书,下周一拿到教室由老师统一调换。每个孩子看过的书都会登记在册,这样,每个孩子都会在新的一周里看到新的书,确保“图书漂流”真正地“漂”起来。
买书、换书的问题解决了,阅读就成了下一个需要攻克的“难关”。一年级孩子识字量小,不会自己阅读,买来的书岂不成了“摆设”?“亲子共读”这时应运而生。“亲子共读”倡导父母读给孩子们听,父母和孩子一起阅读,相互讨论。有些父母不识字,家里的哥哥姐姐们便充当“临时父母”,和弟弟妹妹一起阅读,一起成长,书读得多了,语感也就跟着好起来,孩子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自主阅读。 阅读不是难事,坚持阅读才是困难的,不断宣扬“坚持定有奇迹”,将每周“图书漂流”写读后感优秀的父母名单公布在班级群里,用“一片云”去推动“另一片云”。一段时间过后,认真践行“亲子共读”的父母、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特别是孩子,成长迅速,有了这样的“现实榜样”,其他的父母也不由自主地行动起来,“亲子共读”的竞争风气在班级
中悄悄地风行,眼看着父母们的
“较劲”,快乐的是教师,受惠的是
孩子。
建立“萤火虫银行”,用“经济意识”约束孩子
当班主任就意味着得为一个班级负责。具体怎样负责,班主任们各有各的招儿。一年级孩子入学之初,涣散、拖沓现象比比皆是,因为他们还未适应小学的生活。怎样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在《新教育的一年级》(4月)中,有个故事叫《全世界最富有的人》,讲述了花儿老师和家长们设计“阅读存折”,为孩子们建立阅读档案,并有效提高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过程。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借鉴这个故事中传达的经验呢?于是,我萌生了建立“萤火虫银行”的想法。
我们学校是一所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乡村小学,生源来自于周围几个村子,大多是就近入学。我们萤火虫班共有六十多个小萤火虫,有一半的孩子是留守儿童,四分之一的孩子父母不识字。一直跟着老师步伐走的只有二十位父母。成立“萤火虫银行”的动机是想改善孩子们听课、作业、诵读等诸多情况,虽然“萤火虫银行”成立才两学期,但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在未成立“萤火虫银行”之前,我采用的是一个星期一总结的形式,一周评选一次“小明星”,有“诵读小明星”“书写小明星”“纪律小明星”等,刚开始,这种激励方式也很有效果,可渐渐地我发现,每次来领“荣誉证书”的总是那么几个人,设奖范围太小,没有涉及到班里大多数表现普通的孩子。于是,我就在想:有没有一种能调动所有小朋友积极性的奖励方式呢?正好这时,我看到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茅塞顿开,我为什么不也来成立个班级银行呢?一来,可以促进孩子们更好地自我管理,不用什么事都只是表现给老师看;二来,又可以锻炼孩子们的理财能力,初步明白合理理财。
说干就干,我想好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制作班币,班币和人民币的面值一样,只有一元、两元、五元、十元、五十元和一百元,兑换方式和人民币相同。不过在班币之下还有一级,那就是“小星星”,课堂上老师点名表扬的孩子,积极回答问题的孩子,每次均可得到一颗“小星星”。最初实施时,我喊到谁,他就会立刻开开心心地上台领“小星星”,可是慢慢地我发现,这样一来,孩子们的心思就不在课堂上,而在“小星星”上了。我就调整了一下,课堂上只点名,不领“小星星”,下课之后,我再统一发放,每次被点名的孩子,总会开心地坐得更直,读得更认真。作业书写同样如此,写得工整的可以得到一至三颗“小星星”。每背诵一篇课文也可获得一颗“小星星”。劳动积极的孩子同样能得到“小星星”。只要稍有进步,会根据进步的程度得到不同个数的“小星星”。晨诵和午读之前,是班级里班干部维持纪律,其他孩子看书或画画,班干部发现哪个小朋友表现比较好,就可以发放“小星星”,这样一来,老师不在教室时,小班干部们能更好地发现他们最真实的一面。
具体兑奖细则如下:
集齐五颗“小星星”的孩子就可以兑换一元班币,班币集齐一定面值就可来兑换“整钱”。集齐五元就可进行一次选择:是兑换奖品还是继续存钱?兑换的奖品有:免写一次家庭作业、将老师的书带回家看、当一天班干部等。
集齐十元班币就可以再进行一次选择:是兑换奖品还是继续存钱?此时兑换的奖品是一张“荣誉证书”和一个日记本,拿回家的日记本自己可以写上想说的话,第二天来和同学老师分享,可以选择将日记读给老师听还是读给全班师生听,每写一篇日记也可获得一个“小星星”。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想以奖励的方式促进孩子自觉走上写日记的道路,相对来说,这比硬性规定让孩子们写日记要好得多。一般情况下,习惯好和成绩好的孩子总是会早一点得到这份奖品,正好又可以通过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孩子不知不觉地走下去。
集齐二十元班币可以再进行一次选择:是兑换奖品还是继续存钱?这时得到的奖品将是老师送的一本绘本和一张“萤火虫小明星”的荣誉证书,经过“千辛万苦”得来的这本书,孩子们才会视如珍宝。
这项计划启动两学期以来,我坚持“多奖励”的原则,争取让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班上每个孩子都已经兑换了五元班币,他们选择的有免写一次家庭作业,也有将老师的书带回家看,已经有四分之三的孩子兑换了十元班币,并每天坚持写日记,有些孩子的日记质量让我吃惊。这完全颠覆了我原本以为他们什么都不会的这种错误想法!也有十几个孩子在“储备能量”,奔向我奖励的绘本,得到绘本的孩子,真是爱不释手,开心的不得了!
“萤火虫银行”的兑换在刚开始的一个月是我自己操作的,后来,随着孩子们彼此熟悉程度的加深,逐渐过渡为放手让孩子们操作。为此,我们还集体选举了“萤火虫银行行长”两名和“会计”两名,而且采取的是竞争上岗制度,有了孩子们的操作,我的班级管理也越来越顺手。
“萤火虫银行”的业务范围逐渐扩大,不仅包含纪律、卫生、书写、劳动、说话、进步诸多方面,下学期还特别涉及到阅读这一重要方面,上学期“图书漂流”和“萤火虫银行”是两个牵连不多的分支。“图书漂流”也是在阅读之后需要家长写读后感的,这时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一些识字不多的父母不会写读后感,能跟着写读后感的只是少数。为了改善这种状况,下学期干脆和“萤火虫银行”相融在一起,制作打印了六十多份“阅读存折”,每周阅读一个“漂流袋”里的六本书,读完之后只需将书名记录在“阅读存折”上即可,多读的书一样可以记录在“阅读存折”上,待到“萤火虫银行”一月一盘点时,将“阅读存折”交来,就可根据阅读的数量获得“小星星”,并将所得存入“萤火虫银行”。
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在不同的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质,班上有些小女孩文静腼腆,纪律方面表现非常好,顽皮一些的男孩儿在说话方面表现优秀,每个人都有自己追寻的目标 —— 让自己在“萤火虫
银行”里的“钱”更多一些。
这一年,我跟着孩子们,与父母们携手,在班级中循序渐进,从“儿童课程”到“图书漂流”,再到“萤火虫银行”,每一步走得既坚定又慌张,步伐虽有些凌乱,但每一步都伴随着思考,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探寻,只为能带给孩子们更多的发展。这一年,我们在行走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且行且思,且思且行!
(作者单位:安徽省霍邱县临水济丰希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