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不断理性的今天,教育本质的回归已经成为人们内心深处最迫切的呼唤。然而,纵观如今的课堂,无论传统的课堂还是先学后教的课堂,以教材为蓝本,以教师精细化的引导贯穿教学活动依然是占据主流地位。
【关键词】单元整体 自主 互助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6-0118-02
一、构想——单元整体,自主互助,自上而下
纵观我们的小学数学教材,在编排上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使学生在年龄增长、知识增长的同时,还引导学生用已有的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按照这样的学习方式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是不是更有助于使知识点的学习从原先的“串珠成链”转变为“以面推点”,学生的思考便也从原先的教师牵引下的“零散漂浮”转变为自我需求导向下的“有序推进”?
二、基点——源于文本,遵循学情,打破定式
课前的准备是否充分,是任何一种教学方式成败的第一要素,它包括深入研读文本,寻求新知识和每个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之间关联,从而寻求到学习任务中的“关键”要素,如果这三者之间能够互通,那么想要突破常规,尝试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才能有据可依。
1.比较联系,开启文本另一扇窗
《位置与方向》的课时编排内容顺序基本与三下保持了一致(除了三下例2知道地图上的方向),都是从认识方向确定位置——在图上对应的位置画出物体——位置的相对性——看懂路线图描述行走路线,只是三下的教材中将八个方向分两个例题进行教学。因此,四年级的学习其实是三下各个课时知识点的一个拓展与延伸。
2.提前“涉水”,沟通学生已有发展区
既然两册教材之间的联系如此紧密,那么学生对于三下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相关位置与方向的生活经验度将直接影响对四下内容的学习。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学生已有的发展区作一前测,以便更好地寻找到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合适的学习方案。
前测内容:
你已经知道了哪些方位?地图通常按照上( )下( ),左( )右( )绘制而成的。
小羊要从动物城堡出发去森林里寻宝藏,要找到宝藏,它得从城堡出发向东北角走500米,你能标出宝藏的位置吗?
前测结果:
第一题正确率100%,第二题90%的学生标上了“上北”的标记,50%左右的学生画出了比例尺,并在路线中进行分段;30%左右的学生没有画比例尺,直接在路线中分段,每段100米;20%左右的学生直接在整段路上标出是500米。
由此可见,学生对于基本的方位知识有着很好的基础,大部分学生有按比例表示距离的意识,小部分学生需要唤起记忆,问题不大。
3.大胆设想,跳出教材重构框架
通过前测,就本班学生而言,四下教材中四个例题的核心知识点便浮出水面了——认识带有角度的方向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关系。对于这一单元的整体教学,笔者跳出教材进行了大胆的重构设想将例4涉及的问题提前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着眼于整体的架构与布局,让学生沿着自己发现的问题寻求解决的策略,在这个过程中将整个单元零碎的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三、实践——立足整体,探究寻解,点上突破
由于对教材进行了重构,在实施本单元整体教学的过程中,在课时划分上也应打破原先一课时结束后进行课后巩固练习的方式,而是将整个单元内容按进度划分,从前期的“沟通最近发展区”到中期的“探究发现解决问题”,最后进入到相关的巩固应用阶段。
第一模块:尝试,发现问题
了解了问题情境,学生进入独立思考阶段,但是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有高低,所以我为学生设计了三个引导思考的支架:
1)要让别人看懂路线图,要具備哪些要素?
2)想一想,按照你画的图,别人能准确找到目的地吗?
同时,我出示了小组研学的思考支架:
1)交流自己的方法:你是怎样确定角度的?
2)比较同伴的方法:有什么异同?
3)归纳:怎样可以确定具体的位置和方向?
第二模块:研学,寻求策略
根据小组研学的思考支架,学生在自主解决的基础上,进行组内交流、探究后,关于角度问题进入到全班研学阶段,进行小组展示、阐述与质疑。
在孩子们激烈的讨论交流中,大家总结出了确定角度的方法,这样我把“继续完成路线图”作为课后作业,并布置了“说一说怎样从学校出发到达蓬山”,把它写在路线图的下面。
第三模块:巩固,综合应用
因为是单元整体教学,我在练习的设计与选取上也有别于原先一个知识点的对应性练习,而是比较关注重难点知识的集中应用和知识的综合应用,同时兼顾现实性和趣味性。
参考文献:
[1]黄爱华,洗尽铅华,粉饰尽去——以大问题为导向的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小学数学教师,2013.1.2
[2]孙敏,单元整体设计,提升教学效率,网络文章,2012.3
【关键词】单元整体 自主 互助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6-0118-02
一、构想——单元整体,自主互助,自上而下
纵观我们的小学数学教材,在编排上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使学生在年龄增长、知识增长的同时,还引导学生用已有的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按照这样的学习方式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是不是更有助于使知识点的学习从原先的“串珠成链”转变为“以面推点”,学生的思考便也从原先的教师牵引下的“零散漂浮”转变为自我需求导向下的“有序推进”?
二、基点——源于文本,遵循学情,打破定式
课前的准备是否充分,是任何一种教学方式成败的第一要素,它包括深入研读文本,寻求新知识和每个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之间关联,从而寻求到学习任务中的“关键”要素,如果这三者之间能够互通,那么想要突破常规,尝试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才能有据可依。
1.比较联系,开启文本另一扇窗
《位置与方向》的课时编排内容顺序基本与三下保持了一致(除了三下例2知道地图上的方向),都是从认识方向确定位置——在图上对应的位置画出物体——位置的相对性——看懂路线图描述行走路线,只是三下的教材中将八个方向分两个例题进行教学。因此,四年级的学习其实是三下各个课时知识点的一个拓展与延伸。
2.提前“涉水”,沟通学生已有发展区
既然两册教材之间的联系如此紧密,那么学生对于三下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相关位置与方向的生活经验度将直接影响对四下内容的学习。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学生已有的发展区作一前测,以便更好地寻找到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合适的学习方案。
前测内容:
你已经知道了哪些方位?地图通常按照上( )下( ),左( )右( )绘制而成的。
小羊要从动物城堡出发去森林里寻宝藏,要找到宝藏,它得从城堡出发向东北角走500米,你能标出宝藏的位置吗?
前测结果:
第一题正确率100%,第二题90%的学生标上了“上北”的标记,50%左右的学生画出了比例尺,并在路线中进行分段;30%左右的学生没有画比例尺,直接在路线中分段,每段100米;20%左右的学生直接在整段路上标出是500米。
由此可见,学生对于基本的方位知识有着很好的基础,大部分学生有按比例表示距离的意识,小部分学生需要唤起记忆,问题不大。
3.大胆设想,跳出教材重构框架
通过前测,就本班学生而言,四下教材中四个例题的核心知识点便浮出水面了——认识带有角度的方向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关系。对于这一单元的整体教学,笔者跳出教材进行了大胆的重构设想将例4涉及的问题提前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着眼于整体的架构与布局,让学生沿着自己发现的问题寻求解决的策略,在这个过程中将整个单元零碎的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三、实践——立足整体,探究寻解,点上突破
由于对教材进行了重构,在实施本单元整体教学的过程中,在课时划分上也应打破原先一课时结束后进行课后巩固练习的方式,而是将整个单元内容按进度划分,从前期的“沟通最近发展区”到中期的“探究发现解决问题”,最后进入到相关的巩固应用阶段。
第一模块:尝试,发现问题
了解了问题情境,学生进入独立思考阶段,但是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有高低,所以我为学生设计了三个引导思考的支架:
1)要让别人看懂路线图,要具備哪些要素?
2)想一想,按照你画的图,别人能准确找到目的地吗?
同时,我出示了小组研学的思考支架:
1)交流自己的方法:你是怎样确定角度的?
2)比较同伴的方法:有什么异同?
3)归纳:怎样可以确定具体的位置和方向?
第二模块:研学,寻求策略
根据小组研学的思考支架,学生在自主解决的基础上,进行组内交流、探究后,关于角度问题进入到全班研学阶段,进行小组展示、阐述与质疑。
在孩子们激烈的讨论交流中,大家总结出了确定角度的方法,这样我把“继续完成路线图”作为课后作业,并布置了“说一说怎样从学校出发到达蓬山”,把它写在路线图的下面。
第三模块:巩固,综合应用
因为是单元整体教学,我在练习的设计与选取上也有别于原先一个知识点的对应性练习,而是比较关注重难点知识的集中应用和知识的综合应用,同时兼顾现实性和趣味性。
参考文献:
[1]黄爱华,洗尽铅华,粉饰尽去——以大问题为导向的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小学数学教师,2013.1.2
[2]孙敏,单元整体设计,提升教学效率,网络文章,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