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的《史记》为我国古代最伟大最辉煌的史诗。《项羽本纪》则是《史记》最悲壮而又最出色的乐章。《鸿门宴》则为《项羽本纪》的最重要而又精彩的段落。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则是《鸿门宴》中最惊心动魄,最脍炙人口的音符。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良曰:“甚急!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故事在文中着墨不多,在以上节选的第一段,前后寥寥不足100字,但我们若以此作为“微创”的切口,对于我们“透析”鸿门盛宴,理解人物形象,把握历史脉搏,具有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意义。
一.透析素被忽略的项庄形象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最终结果却是“庄不得击”,主要原因是什么?
是项羽不允许?不是。从前后文看,项羽对项庄舞剑欣然允“诺”,看得很投入,对项庄是否意在沛公,似乎不得而知。或许是因为项羽是行伍出身,认为是军中之戏,习以为常吧,也或许是因为项羽本只是一介武夫,政治嗅觉迟钝,故而浑然不觉。总之,项羽对于“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没有否定,更没阻拦,起码可算作默许。
是项伯阻扰而不得?当然是,但也不是。有原文为证:“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似乎确实没有办法。
但我们再细咀嚼范增对项庄的交待,就会发现范增之言句句含有潜台词。第一句,“君王为人不忍”,这是交待情感态度,潜台词是“项庄你可要凶狠一些”。第二句,“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这是交待具体方法措施,其中特别强调“因”(趁机),潜台词是“项庄你要见机行事,用尽一切办法除掉”。又用“杀之”,两字一顿,潜台词是“项庄你要行事果敢,不要犹豫拖泥带水”。第三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这是交待政治立场与利害关系,潜台词是“他是我们的敌人,将来我们都会死在他的手上”。
晋陶渊明曾感叹荆轲刺秦不成:“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面对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终不得击,我们该感惜什么呢?其一,项庄剑术不佳,以其年轻竟不能轻易胜过老项伯。其二,项庄投鼠忌器,行事犹疑,也显示其没有真正领悟刺杀沛公的重大意义。其三,项庄应变力和执行力不足。在宴会上不能击杀沛公于坐,可否加强戒备防止樊哙冲帐,可否警惕刘邦席中脱逃?仅凭项庄是项羽手下大将,贵为项羽亲信的身份,应完全可以的。因此说,项庄刺沛公不成,反让沛公脱逃,项庄难辞其咎,应承担部分责任。
二.透析项羽集团的必然败亡
西楚霸王在兵围垓下、乌江自刎时曾仰天长叹:“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让后人在感叹其悲壮之余,也不能不斥其自欺欺人,愚昧幼稚!
史学专家普遍认为,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也是标志着秦末农民大起义中霸王项羽的悲剧命运的重要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其实,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刀光剑影之间,项羽成败已见分晓。
若要成就一番事业,往往要求占有天时地利人和。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中“人和”又有“力和”与“智和”两个要义。
从历史背景看,项羽集团里,范增被项羽尊称为“亚父”,是项羽的军师;项伯是项羽的堂叔,此时正任项羽的“左尹”(即左丞相),刚泄露了项羽袭击刘邦的重大军机,被刘邦约为儿女亲家;项庄是项羽的堂兄弟,手下大将。刘邦集团里,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刘邦的军师;樊哙是刘邦的连襟,手下大将。因此,鸿门盛宴是项刘两大集团的高层峰会,是两大集团“力和”与“智和”的大比拼。
鸿门盛宴中,项庄舞剑时,与会五人中,刘邦集团里,刘邦与张良对“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洞若观火,紧急应对,政治嗅觉敏锐。项羽集团里,范增与项庄是刺杀沛公的策划者与实施者;项伯则背叛自己集团,以身翼蔽沛公;统帅项羽不仅不理睬智囊范增的暗示,而且看不懂范增的计谋,政治嗅觉极为迟钝。可以说,在“智和”上,项羽集团已远逊刘邦集团一筹。“力和”呢,刘邦集团里,虽然刘邦与张良两个座上宾手无寸铁,可是后来闯进帐的樊哙却震惊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而项羽集团里,项庄与项伯虽然手持利剑,一击一蔽之中,力量相互消解。可以说,在“力和”上,项羽集团又输刘邦集团一大截。
因此,“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情节虽短,成败已现。
顾能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汉。责任编校:左晓光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良曰:“甚急!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故事在文中着墨不多,在以上节选的第一段,前后寥寥不足100字,但我们若以此作为“微创”的切口,对于我们“透析”鸿门盛宴,理解人物形象,把握历史脉搏,具有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意义。
一.透析素被忽略的项庄形象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最终结果却是“庄不得击”,主要原因是什么?
是项羽不允许?不是。从前后文看,项羽对项庄舞剑欣然允“诺”,看得很投入,对项庄是否意在沛公,似乎不得而知。或许是因为项羽是行伍出身,认为是军中之戏,习以为常吧,也或许是因为项羽本只是一介武夫,政治嗅觉迟钝,故而浑然不觉。总之,项羽对于“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没有否定,更没阻拦,起码可算作默许。
是项伯阻扰而不得?当然是,但也不是。有原文为证:“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似乎确实没有办法。
但我们再细咀嚼范增对项庄的交待,就会发现范增之言句句含有潜台词。第一句,“君王为人不忍”,这是交待情感态度,潜台词是“项庄你可要凶狠一些”。第二句,“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这是交待具体方法措施,其中特别强调“因”(趁机),潜台词是“项庄你要见机行事,用尽一切办法除掉”。又用“杀之”,两字一顿,潜台词是“项庄你要行事果敢,不要犹豫拖泥带水”。第三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这是交待政治立场与利害关系,潜台词是“他是我们的敌人,将来我们都会死在他的手上”。
晋陶渊明曾感叹荆轲刺秦不成:“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面对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终不得击,我们该感惜什么呢?其一,项庄剑术不佳,以其年轻竟不能轻易胜过老项伯。其二,项庄投鼠忌器,行事犹疑,也显示其没有真正领悟刺杀沛公的重大意义。其三,项庄应变力和执行力不足。在宴会上不能击杀沛公于坐,可否加强戒备防止樊哙冲帐,可否警惕刘邦席中脱逃?仅凭项庄是项羽手下大将,贵为项羽亲信的身份,应完全可以的。因此说,项庄刺沛公不成,反让沛公脱逃,项庄难辞其咎,应承担部分责任。
二.透析项羽集团的必然败亡
西楚霸王在兵围垓下、乌江自刎时曾仰天长叹:“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让后人在感叹其悲壮之余,也不能不斥其自欺欺人,愚昧幼稚!
史学专家普遍认为,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也是标志着秦末农民大起义中霸王项羽的悲剧命运的重要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其实,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刀光剑影之间,项羽成败已见分晓。
若要成就一番事业,往往要求占有天时地利人和。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中“人和”又有“力和”与“智和”两个要义。
从历史背景看,项羽集团里,范增被项羽尊称为“亚父”,是项羽的军师;项伯是项羽的堂叔,此时正任项羽的“左尹”(即左丞相),刚泄露了项羽袭击刘邦的重大军机,被刘邦约为儿女亲家;项庄是项羽的堂兄弟,手下大将。刘邦集团里,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刘邦的军师;樊哙是刘邦的连襟,手下大将。因此,鸿门盛宴是项刘两大集团的高层峰会,是两大集团“力和”与“智和”的大比拼。
鸿门盛宴中,项庄舞剑时,与会五人中,刘邦集团里,刘邦与张良对“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洞若观火,紧急应对,政治嗅觉敏锐。项羽集团里,范增与项庄是刺杀沛公的策划者与实施者;项伯则背叛自己集团,以身翼蔽沛公;统帅项羽不仅不理睬智囊范增的暗示,而且看不懂范增的计谋,政治嗅觉极为迟钝。可以说,在“智和”上,项羽集团已远逊刘邦集团一筹。“力和”呢,刘邦集团里,虽然刘邦与张良两个座上宾手无寸铁,可是后来闯进帐的樊哙却震惊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而项羽集团里,项庄与项伯虽然手持利剑,一击一蔽之中,力量相互消解。可以说,在“力和”上,项羽集团又输刘邦集团一大截。
因此,“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情节虽短,成败已现。
顾能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汉。责任编校:左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