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配额制度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ssi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前段时间,炒得风风火火的韩国电影配额缩减问题,您作为业内人士,一定也关注到了。您可以先给我们解释一下关于电影配额的相关概念吗?
  答:银幕配额制度(Screen Quota)也被称作国产电影义务上映制度,强制规定所有影院的每一个影厅,每年都必须放映一定天数以上的国产电影。其目的是为了阻止外国影片(主要是指好莱坞大片)蚕食本国电影市场,为国产片的发展保留一定空间。英国最早出台了该制度,目前韩国、巴西、巴基斯坦和意大利等国都在施行,而其中最不遗余力的执行者当属韩国。其实,我们对银幕配额制的关注,通常也正是从1998年韩国电影业界那次著名的“光头运动”开始的。
  2、您觉得韩国艺人这次的游行活动跟以前的“光头运动”相比,有何异同?
  答:此前韩国的“光头运动”对电影界而言是一次生死攸关的绝地反抗,而且也成为韩国本土宣扬民族自信心与“身土不二”意识的一件大事。当时连国民导演林权泽都站到了抗议队伍的最前线,带领韩国中坚电影人直击好莱坞对韩国的入侵。当好莱坞全球市场策略的始作俑者杰克·瓦伦蒂(Jack Valenti)访韩的时候。数百人在美国大使馆门前静坐,要求瓦伦蒂出来与公众对话。这件事情甚至还惊动了法国总统希拉克出面斡旋。
  今年3月份以来韩国影人组织的游行活动,虽然仍得到了电影业界内部的一致支持,但民众舆论的方向却发生了分化。一部分人态度明确地赞同所谓的“新光头运动”,还有一部分人对此却不以为然。他们觉得韩国电影目前已经能够与好莱坞大片分庭抗礼,因此没有必要总是编织“狼来了”的文化谎言。有趣的是,相当数量的民众参加这些集会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近距离地观看张东健、李俊基和崔智友等演艺界明星的“抗议秀”。
  3、韩国政府这次果断地缩减电影配额是为了和美国达成自由贸易协定,据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公布的报告,美韩一旦签订自由贸易协定,韩国将增加135亿美元的产值和10.4万个就业机会,您是如何看待韩国政府这一举措的?
  答:在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过程中,银幕配额制作为一项地方保护色彩严重的规定,自然会成为美方的把柄。美国对韩国影视文化工业近年来的迅猛发展显得颇为忌惮,也想借此机会将这个历史遗留问题放进“一揽子”计划中解决。
  对韩国政府来说,自卢武铉上台以后,在经济政策方面饱受非议。2005年8月,韩国调查中心(KRC)对卢武铉政府的执政情况进行了“期中考试”。民调对其经济政策能力评价只有相当难堪的43.6分。这个时候,《韩美自由贸易协定》签订后提供的大量国内就业机会和高额产值,也让经济政策方面饱受非议的卢武铉政府看到了转机。而韩国本土民众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韩国本土电影近年来在国内的票房不断增长,韩国影人俨然已经成为新的巨富阶层,因此没有必要再维持这种保护性的电影政策。
  4、事实上,电影配额制并非只有韩国才有,1993年,面对美国“经贸谈判”的压力,法国就提出了“文化例外”的说法,抵制好莱坞产品的大量倾销。您如何看待对同一问题,不同国家政府的不同反应呢?
  答:“文化例外”(Cultural Exception)的提法源于1993年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的谈判桌上。法国率先向美国提出文化产品非等同于一般商品的说法,试图借助法律手段将好莱坞拒之门外。由此,法国国产电影市场占有率能够基本维持在50%左右,“法国模式”由此成为世界电影地形图上的一个异数。
  韩国情况显得更为复杂,文化部门为了发展影视产业,当然希望拿“文化例外”和《文化多样性公约》作盾牌。但经济部门也有自己的利益考虑,明显倾向于缩减银幕配额,以促成韩美自由贸易协定。所以说,围绕电影配额制度的绝非简单的文化问题、民族自尊心问题,其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意识形态动力因素在发生作用。
  5、根据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发表的《2005年韩国电影工业分析》显示,2005年1月至9月份,去电影院的韩国人7年来首次下降,影院收入比2004年同期下降13,5%,这是颇具讽刺意味的现象,您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
  答:在一个特定的阶段内票房收入的波动是很正常的,只要是在一个相对正常的范围内。不过这组数据也说明了韩国电影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韩国电影业沿用了好莱坞的手法,着力营造大片市场。去年韩国前三个季度票房相对下滑,就是因为没有很好的“大片”支撑,而随着《欢迎来到东莫村》和《王的男人》的热映,情况马上就改观了。《王的男人》甚至还刷新了韩国电影史上的观影记录。
  此外,我们还要注意到,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公布的上述数据,表面上是在为“韩流”热潮清虚火,而从舆论效果上看,无疑是有利于力挺银幕配额制一方的。它似乎证明,韩国电影并非想象得那么强大,还需要适度的保护。也正因为如此,韩国双料影帝崔岷植在大街上示威的时候,脖子里就挂着“NoScreen Quota,no OldBoy”(没有配额制的保护,就没有电影《老男孩》)的招牌。从这些现象中也能隐约读解出韩国电影业界的政策公关手段和舆论修辞能力。
  6、据资料统计,2002年中国引进韩剧67套,2004年上升到107套,2005年超过150套,韩剧将中国作为重要市场,它是如何抓住中国观众的欣赏口味的?它对中国的电视剧作又有什么样的影响?请您给我们作一下分析。
  答:韩国电影和电视剧的情况有所不同。韩剧在亚洲文化圈内的成功并不偶然,它显示出当代娱乐产业的某种合理化境遇。作为全球文化产业链的有机组成部分,韩剧从故事构思、剧本创作、表演调度以及后产品开发,都严格地遵循了全球化的产业法则,形成唯美纯净而又奢侈华丽的大众影像景观组合。韩剧早期的创作明显模仿了日剧和中国港台剧的成功经验,如果说这是对亚洲传统文化伦理的一种认同式反应,那么此后韩剧后发至上,努力发掘本土故事元素,巧妙地融入东亚人的普遍情感诉求,再披上精心编织的全球化影像外衣,就打造出了一张无往不利的文化通行证。为此,我曾在一篇文章里形容韩国电视剧正在从“韩国之眼”悄然转变为“亚洲之眼”。在此过程中,它一方面依靠地理位置的相邻和文化上的同源性,广泛地汲取、整合了亚洲国家较为认同的价值观念、道德评判和审美资源:另一方面,在尽情展示诸多发展中国家梦寐以求的现代化日常生活的同时,也通过一系列颇具新历史主义色彩的剧作,悄悄地塑造自己的传统文化大国形象。
  韩国对中国观众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前两天我看了一个学生的DV参赛作品,镜头风格和台词统统都充满着韩剧的味道。韩剧的流行恰好说明国产剧创作某些类型的缺失。面对某些国产戏说剧的数典忘祖、青春偶像剧的消极颓废、涉案悬疑剧的弱智平淡和主流励志剧的单一薄弱,韩剧在中国的大面积流行也算是一个警醒吧。
  7、电影作为一个国家的重要文化产业,是需要保护的。李相石说,“中国也有自己的电影配额保护,美国其实想打开的是中国市场。”您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答:中国市场一直是美国电影觊觎的重点区域。为了在中国电影市场开发中占据主动,好莱坞各大电影公司早在1990年代中期就开始着手研究中国市场。中国迈进WTO大门之后,发现我们的电影市场面对的不仅仅是几部好莱坞大片,而是美国电影的整个政治经济产业系统。因此我觉得目前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弄清好莱坞进入中国电影市场的策略机制,然后针对此作出相应的判断和回应。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国情不同,中国与韩国电影市场不具有可比性。比如说,在应对好莱坞这一问题上,除了大陆电影产业之外,我们还有资质优良的香港电影互为倚撑。此外,或许还有一个前景广阔的华语电影市场有待开发。
  8、“韩流”冲击中国影视市场,目前中国的民族电影在市场上的处境也是颇为尴尬的,韩国电影配额的问题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答:其实中国也有类似的电影配额制度,电影局规定每家影院每年要保证有三分之二的时空来放映中国电影。但根据目前中国电影的产量和质量情况,如果真正履行这个规定,许多影院将面临无片可放的尴尬。
  另外,我们也要注意到,韩国电视剧为了占据亚洲市场,不惜采用低价倾销策略,而在本土市场却实施控制严密的贸易保护主义。能够登陆韩国电视黄金时段的中国剧作实属凤毛麟角。这种“只出不进”的单边壁垒政策也成为我们研究全球影视产业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现象。
其他文献
[摘要] 电影《撞车》由一场车祸延伸到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它既是人的碰撞,也是丈明的碰撞,丈化的碰撞,同时也在撞击着时代,撞击着人性,撞击着你我的心灵。  [关键词] 《撞车为人性碰撞文化价值  获得第7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撞车》(Crash)是编导保罗·哈吉斯(PautHaggis)的力作。影片是由一场司空见惯的交通事故,引出了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和冲突。虽然没有超凡场面的震撼,
期刊
有一种影片看了一遍又一遍,你还是会被深深地感动,它对你已经没有丝毫悬念可言,甚至每一句精彩的对白、每一个不经意就可能漏过的细节你都如数家珍,你仍然情不自禁地沉浸在它的感伤和欢乐之中。什么是经典名片?只要能够让你进入这种境界的影片,它就是你的经典。拍摄于1987年的《秋天的童话》,很多人已经遗忘了,可它是我永远的经典。1987年,第一次看《秋天的童话》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对爱懵懂而又渴望纯真爱情的少年
期刊
问:“影视同期书”现象,对于当下像您这样从事文学和文化研究的人来说,应该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目前对同期书的定义是:在电影、电视剧刚刚上映或热播的时候,推出的同名书籍。您认为“影视同期书”算不算严格意义上的纯文学小说呢?  葛:小说和剧本其实有严格的区分。小说是语言艺术,描写很重要。影视剧本是视觉艺术,对话是视觉工具。影视同期书严格说来不算纯文学小说,因为它的文学性是有疑问的。但是,这种体式的小说,
期刊
[摘要]文章以英语电影名称为探讨对象,以大量译名为实例,探讨了电影片名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策略以及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电影片名翻译策略方法  电影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国际交流日渐深入的今天,电影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其巨大的影响力为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比拟。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电影要吸引中国观众,必须有一个精彩贴切的中文片名。翻译的片名必须经过精心构思,对作品内容进
期刊
[摘要]摄影新闻以视觉语言讲述故事,以镜头展现事件中的毒丈.作为视觉文本,摄影新闻可凝结时空的瞬间而具有当下感、固其丰富的色彩和图形呈现的具体可感的影像而具有视觉冲击力,构图布局的取舍与色杉的明暗可以使读者产生意向性联想;而“图像化”的信息呈现方式适合读者的阅读思维和习惯。因此,媒体应充分应重视根影新闻的价值。  [关键词] 摄影新闻 视觉文本 当下感 意向性关联  新闻的视觉文本包括报纸、杂志
期刊
在电影史上,一般认为电影中声音的出现要比画面晚30余年。但在观众看来,剧院放映的电影一开始就是有声音的。意大利导演卡瓦尔康蒂在《电影中的声音》(1939)一文写道:“电影中的声音的历史并不是像许多历史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是从有声片开始的,而是和电影本身的发明一起出现的。在电影史中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时期,在公开放映影片时是没有某种声音伴奏的,无声的电影从来没有存在过。”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为着放
期刊
[摘要]香港服装设计师张叔平用他对服装和电影的特殊理解,将服装与电影完美结合。本文探讨了张叔平关于电影服饰中美的表现、服饰设计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进而认为他的服饰美学观是在不和谐中体现和谐,在“艺术丑”中体现服装的审美价值,“打乱”一些顺序,排出一个新的形式来让人感受这种“美”的结论,作者认为,张叔平的服饰美学观是在吸收传统的同时也颠覆它,是电影服饰设计中的另类。  [关键词] 美 丑打
期刊
一、引言    伴随着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的出现,人类社会早已开始了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过渡。目前,电影、电视已经普及,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已在全球逐步渗透,孕育着巨大潜力和动力的信息时代已经降临。信息时代的特征之一,就是人类与计算机之间要进行各种信息的传递和交换。因此,电影电视文化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结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林杏光先生1937年生于广东省兴宁市。曾
期刊
“有了电影《情人》和《印度支那》的越南就成为熟烂的地方,轮渡、三轮车,法国白人、越南下等人、汗水与精液、占有与遗弃。这个亚热带暖流经过的地方,仿佛天生就让人欲望沉醉,不知其所。”  《印度支那》一部史诗般的影片。三个小时的时光在爱情、战争与革命、军人、殖民地中,从混乱走向消亡。  有些电影真的可以让你没完没了的看,难以描述的美。凯瑟琳·德纳芙和凡尚·佩雷的精巧组合。初见佩雷是在《芳芳》里面,没什么
期刊
[摘要]语言是生活的反映。语言的变迁,反映的是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本文拟以“x客”的词语演化为分析路径,探索以网络和信息技术为标志的E时代的语言模仿和变迁。  [关键词]X客 模仿 词语类化    最近,笔者在《三联生活周刊》上接连读到了三篇文章:《维客:知识共享者与第二个博客》(2004年第7期)、《移动博客:从聪明暴民到神经漫游者》(2004年第24期)、《赌客》(2004年第24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