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兴起于美国的原因

来源 :学生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iewongy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三次重大的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于18世纪60年代首先开始出现在英国;第二次科技革命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几乎同时出现在美、德等几个先进国家;第三次科技革命于20世纪40年代末,首先兴起于美国,随后几乎席卷全球。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美国之所以成为当今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主要是因为它首先开始第三次科技革命,其科技水平遥遥领先世界。那么,第三次科技革命为什么会首先兴起于美国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战后初期美国拥有其他国家无法相比的雄厚的物质条件
  
  1913年,美国的工业生产量已与当时英国、德国和法国三国工业生产的总和相等。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又都发了“战争财”。一战使美国净赚130亿美元。1921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为世界的黄金储备的40%,美国开始掌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权。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在全世界上鹤立鸡群,远远领先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它虽然只占全世界6%的人口和土地面积,却占有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的53%、外贸出口额的32.4%、黄金储备的74.5%,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超级大国。战后初期,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拥有物质上的绝对优势。这为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国兴起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战后美国政府能够为科学研究提供充足的资金,高薪引进人才,保证科技革命的起飞,就是因为美国拥有其他国家无法相比的雄厚的物质条件。
  
  二、美国联邦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和科技人才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于美国与美国政府重视科技和科技人才息息相关的。第一,美国联邦政府大肆收罗各国人才。在德国战败后,美国立即展开同苏联争夺德国科学家的斗争。美国战略情报局欧洲战区负责人艾伦•杜勒斯下令,要求他的下属找到那些有关原子弹和火箭的科研设施和科学家。1945年下半年,被胁迫到美国的117名德国科学家,大大地帮助了美国航天计划的发展。二战后,美国大力网罗人才,它收容了各国科学家约20万人,其中许多人有很高深的造诣。这充分体现了美国联邦政府对科技和科技人才的重视。第二,美国政府不仅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而且还建立了政府的经费保障机制。1940-1941年,美国成立了国防委员会与研究发展局。当时它的研制经费达6亿美元,其中83%由联邦政府提供。1947年至1957年,政府每年拨款总数一直超过1940年(4700万美元)的十几倍以上。原子能委员会的此类经费直线上升,由1947年3990万美元增至1957年的5.28亿美元。战后美国的科技投入仍在不断增加,使科技持续发展有了保证。受雇的科学家也因此而增多,如1941年为87000人,而到1945年战争结束时,达到了199000人,使科研工作有了人力保证。
  
  三、美国的优秀科技人才荟萃
  
  战后初期,美国已拥有明显的科技人才优势。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到1930年的近20年时间里.美国科技人员从近万人增加到34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和大战期间.美国就引进了成千上万的国外科技人才。据统计,二战中仅德国和奥地利就有近2000名科学家移居美国。他们中有被称为相对论之父的德国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弗兰克•贝蒂,意大利著名核物理学费米等。大战后期,美国还千万百计“俘虏”了德国火箭专家布劳恩等100多人。战后,美国继续其“汲取才智运动”,用高薪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吸引国外的优秀人才移居美国,使美国的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1921—1930年美国只有五人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由于大批外籍科学家移居美国,从1931—1966年,美国获奖者猛增至68人。同期,英国为31人,法国为6人,德国19人。这充分说明了美国在战后世界科技领域的人才优势。科技的腾飞离不开优秀的科技人才。没有他们,现代科技革命是无从谈起的。由于战后初期美国已拥有的科技人才之多领先于世界,无疑为振兴美国科技,促使第三次科技革命在美国兴起准备了基本的人才条件。
  
   四、美国在二战前后的基础科学理论研究方面领先其他国家
  
  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理论基础。从原子弹的基础研究,发展到原子弹的爆炸,有力地证明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而美国在二战前后的基础科学理论研究方面领先其他国家。例如,美籍德国人爱因斯坦早在19世纪末20 世纪初提出了相对论,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引向微观世界,从而使人工利用原子能成为可能。二战后初期形成的“三论”即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理论依据。控制论是美国数学家维纳于1948年在他的名著《控制论》中提出的。他揭示了由信息和反馈构成的系统自动控制规律,被认为控制论的创始人。信息论是研究信息的获取、传输、存贮、处理和变换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在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工作的数学家申农于1948年正式提出的。系统论是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创立的。1937年,他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初步框架,1955年,他发表的专著《一般系统论》,成为该领域的奠基性著作。由此可见,美国在基础科学理论研究方面领先其他主要国家,从而为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领先其他国家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五、战胜法西斯以赢得二战的胜利和夺取战后世界霸权促使了美国加快科技的研究
  
  第一,战胜法西斯以赢得二战的胜利促使了美国加快科技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法西斯集团和反法西斯同盟的之间一场你死我活的殊死较量。法西斯是当时世界上最凶恶的敌人,他们不但要占领别国的领土,而且还要在肉体上将敌方加以消灭。反法西斯同盟要想在二战中战胜法西斯,就必须拥有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当时,交战国都在暗中争分夺秒地从事军事科技研究,都想赶在对方之前研究出最先进的新式武器,置对方与死地。那时的美国面临着同时与三个最凶恶的法西斯国家——德意日作战。这使美国深感加快科技研究,制造出最先进的新式武器的紧迫性。1939年1月26日,当得知德国的柏林威廉皇帝研究所的两位科学家完成了铀核裂变的消息时,美国科学家和美国政府的深受震动。1939年8月2日爱因斯坦建议美国罗斯福总统制造原子弹,其建议得到了采纳。1941年12月美国开始实施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1945年7月16日,在罗伯特.奥本海默领导下的一个由美、英和其他欧洲国家的科学家组成的小组,经过日夜奋战,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民用科学技术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许多军事科技不断直接转入民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一次空前规模的流血暴力冲突。在战争中,救治伤员,确保战斗力对于赢得战争最终的胜利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救死扶伤的医药发明特别迫切。正因为如此,美国把救急药物的研制,列为研制原子弹工作之后的第二位重要任务。战争的需要,使得抗生素和相应的微生物遗传学异军突起,从而给遗传物质的基础提供了动力,推动了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工程技术革命。
  第二,夺取战后世界霸权促使了美国加快科技的研究。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的实力空前增长。一战使美国掌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权,二战使美国成为了世界头号强国。二战后初期,唯一可以与美国抗衡的只有苏联。随着美国实力的膨胀,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也在空前膨胀。二战后,为了自己实现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美国必须保持自己在经济、军事等领域遥遥领先于苏联等国。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各国联系的加强,国际上的竞争与争夺,主要依赖于科技的进步,这迫使美国不得不加快科技研究。例如,在空间技术方面,最初苏联领先美国一步。1961年4月12日苏联发射了宇宙飞船“东方”1号,成功的进行了第一次载人空间飞行,开辟了人类航天的新世纪。美国对此大受震动,急起直追,从1961年起开始实行“阿波罗登月计划”,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成功将美国的两名宇航员送上月球,随后安全返回地球。此后,美国与苏联在空间技术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从而使美国在空间科技革命中逐渐领先苏联。
  
  六、美国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稳定的社会局势
  
  美国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其领土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周围没有大国、强国。这种地理位置或许是上苍对美国的一种恩赐。在近代历史上,自美国建国以来,几乎没有发生美国的本土遭到外来势力入侵的现象。这一点是欧洲无法媲美的。正因为如此,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本土都几乎没有遭到战火的破坏。而曾经在经济和科技上领跑世界的欧洲,强国林立。在欧洲的历史上,这块土地上并不平静,常常弥漫的战争的硝烟。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欧洲都不幸成为主要战场,欧洲几乎所有国家都卷入了战争。这两种不同的情况,自然产生不同的后果和影响:对美国而言,第一、美国避免了生产遭到破坏,经济得以持续发展。在二战结束时,美国成为了世界的经济霸主,从而为美国二战后高薪吸纳科技人才、发展科技提供了强有力经济保障。第二,美国社会相对和平稳定,这使美国的科学家们能够静心从事科学研究;同时,美国相对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也成了许多欧洲科学家躲避战争和逃避政治迫害的一个理想场所。在二战前夕和二战中大批科学家来到美国工作,如促进美国核时代到来的先驱爱因斯坦、利奥•西拉德、爱德华•特勒、恩里科•费米等都是从欧洲逃离到美国的优秀科学家。对欧洲而言,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欧洲的国家的一些科学家为躲避战争和逃避法西斯的政治迫害选择逃亡美国。这造成了英法德等国人才的流失,从而影响这些国家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速度和进程。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二战对欧洲的交战国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战后欧洲满目疮痍,经济萧条。普遍衰落的西欧国家需要依靠美国的援助来恢复经济;同样,以苏联为代表的东欧国家也在战后面临经济严冬。这种状况影响了欧洲国家在科技上的资金投入,制约了欧洲国家的科技的发展。
  
  七、美国的文化的开放性和民主政治体制铸就了美国人的积极向上的创新精神
  
  近代的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独立之前,其居民主要来自以英国为主的欧洲国家的移民。这使美国的文化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和包容性,善于吸取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的长处并加以创新。如17、18世纪英、法两国的启蒙思想传入北美,促使了北美本土产生了富兰克林等的启蒙思想家,他们在继承英法启蒙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产生了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的北美《独立宣言》,颁布了美国“1787年宪法”,首创了三权分立的共和制政体。同时,美国基本上没有经历封建社会,受传统封建思想束缚少,这减少了科技研究和创新的阻力。独立后的美国又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离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形成了美国的民主政治传统和民主政治氛围,从而造就了美国人崇尚民主、自由,张扬个性的民族性格。所以美国人拥有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伟大的电学开创者富兰克林出于对科学的探求,敢于冒电闪雷击的危险,做了科技史上著名的“风筝实验”来研究闪电,就是美国人具有创新开拓精神的最好明证。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灵魂,创新精神是科技发展的动力。正是这种创新开拓精神,促进了美国科技的发展,成为美国第三次科技革命领先其他国家的原动力
  
  八、拥有广阔的世界市场是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兴起于美国的重要条件
  
  生产需要市场,市场的扩大促进生产的发展,而生产的发展又会要求改进生产技术,从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较长的时间里,美国拥有广阔的世界市场,这为美国的科技发明和成果的运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它有力地刺激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在美国首先开始。在二战中,美国修改“中立法”,实施“租借法案”,对遭到法西斯侵略的国家的援助加强,。据美国租借法案执行署负责人斯特丁纽斯统计,战争进行到1943年,仅仅对苏联的援助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据统计,共有飞机4100架、卡车和吉普车138000辆、钢912000吨、食品150万吨和大量的其他战略物资。“租借法案”的实施,极大地扩大了美国的国际市场,为美国的科技成功迅速应用于生产创造了条件。二战后初期,西欧遍地瓦砾,满目疮痍,经济萧条,而日本被美国以盟军的名义单独占领。无论是西欧还是日本,战后的重建都需要美国的援助。美国通过实施“马歇尔计划”,建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控制了包含西欧在内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为美国的生产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扩大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战后从1946的到1973年则是美国对外贸易高速发展阶段。出口额由1946年的690亿美元上升到2423亿美元,增长251%,每年平均递增5%。美国的技术出口成为其出口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市场的扩大推动美国生产的发展,使研究科学技术并将其转换为生产力的热情高涨,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从美国首先兴起。总之,正是战后初期美国在物质条件、技术人才、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地理环境、创新精神、国际市场等方面具有优势,加之美国政府非常重视科技和科技人才,并为发展科技采取了种种措施,从而实现了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率先腾飞。
  
  参考文献:、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斯德《世界当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彭献成《试论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于美国的原因》载《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6期。
  彭树智:《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三次技术革命》,载《西北大学学报》,第25卷(第88期)
其他文献
审美是一种人生境界,美育就是要造就一种审美的人。而语文本身具有浓厚的“人文性”,具有“审美移情”的性质。尤其是汉语,重意义、重意象、重意境的特点也强调语文教学中“沉浸”、“品味”、“感悟”的重要性。因此,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重美育。具体来说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以下几点体现:  首先,语文课程的设置体现美育    一、语文课程目标突出体现了美育    《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规定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
期刊
叶澜教授曾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面对课堂教学中超越预设,鲜活丰富的即时生成,教师该做些什么呢?    一、捕捉与引导    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现场性。教师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规程不能自拔,而应独具慧眼,将“弹性灵活的成分、始料未及的信息”等生成性资源即时捕捉并理智地引导,从而真正让
期刊
【摘要】软件质量的优劣已经直接关系到软件项目的成败。在本文中主要阐述了在软件系统开发中为了保证软件质量而采用的方法和策略,内容包括:坚决贯彻执行工程化开的原则;重视文档建设,以及文档和代码的一致性以及版本控制和跟踪管理;重视工程每一阶段的质量控制,包括计划、评审、变更管理、责任制的明确;重视人员的管理机制;在软件质量的量化控制方面的努力以及重视软件的测试几个方面。软件工程的科学理论在不断地发展,要
期刊
如何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内容,这是一个不新但却很难操作的课题。笔者认为关键是怎样找到一个结合点。笔者经过实践,选择了作文的选材这个结合点为突破口切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作文选材是困扰学生的一个老大难问题。由于身处边远落后山区的初中生接触面狭窄,生活阅历浅,加之多数学生对身边发生的事往往不注意观察积累,因此写作材料常常捉襟见肘。每每拿到一个作文题,要么无从下手,要么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或者就
期刊
创新是小学生潜在具有的一种朦胧意识,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它的获得不是靠传授或是手把手的教,而是在课堂教学中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加以培养得到的。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
期刊
摘 要 激发兴趣 ,以画写话,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写话心境、自由的写话空间,擦亮了孩子的眼睛,点燃了孩子语言的心灯,让孩子极其自然地表达他们熟悉的现实和梦幻生活,铺设了写话到习作的过渡桥梁,激发了孩子的写话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写话能力。  关键词 兴趣 引导 绘画 写话     写话是习作的基础,低年级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写话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
期刊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整个常规工作(备课、上课、改作、考查和课外活动等)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才能全面带动整个常规工作的正常运行,才能切实提高“思品”课堂教学的实效。本人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与教训,在此谈谈提高“思品”课堂教学实效的几个基本策略。    一、目标
期刊
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将获得的数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应用数学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小学数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是教学目的要求之一,又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
期刊
摘要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学生应当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模仿者”。 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逐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的世界的联系。  关键词数学学习 主动性 教学实践 反思    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到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知识、思维与方法,解决现实的问题,同时感受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我们要树立一种“大数学”
期刊
21世纪的今天,各项事业都在以一个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以一个新的姿态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与社会发展是相互作用的,如果教育事业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那么必将会影响和制约社会的发展。“教书育人”这个自古研究的话题,在新的时代下有了新的、更深、更高的要求和含义,那就是“素质教育”,即学校应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让学生能成为人才。因此,这就需要学科上开全开足课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