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旁观者付出代价惩罚不公平的第三方惩罚行为,是维护社会规范的重要的利他行为,然而中国有句古话,"莫管他人瓦上霜";但少有研究探寻这种"不管闲事"现象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面对外群内部的破坏规范行为,儿童会有怎样的态度,是否愿意付出代价惩罚破坏规范者?这种观念和行为又和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有怎样的关系?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研究测试了48名4-5岁儿童。儿童首先加入4个队伍之一,然后进行第三方惩罚游戏:作为旁观者分别看到3个外群队伍的内部分配(分配者和接受者均为外群),分配方案均为不公平(3:1)。但是3个外群队伍的内部规范不同,分别为"模糊规范"(不明确告知儿童该群体分配规范是什么)"公平规范(该群体偏好2:2公平分配)""不公平规范(该群体偏好3:1不公平分配)"。每个外群队伍有3个试次(3种物品),共9个试次。每个试次,我们询问儿童对此次分配的态度评价,并让其选择接受(分配者和接受者分别得到原定分配,3:1)还是惩罚(分配者损失全部而接受者利益不变,0:1)。之后我们对儿童进行了心理理论错误信念测试。主要结果如下:1)当外群体规范不明确时,相比心理理论差的儿童,心理理论好的儿童态度上对不公平分配评价更低,行为上也更多惩罚;体现了在外群规范不明确时,心理理论好的儿童更依从普遍的公平规范;2)当外群体规范是公平分配时,相比心理理论差的儿童,心理理论好的儿童态度上对不公平分配评价更低,但行为上无差别;3)当外群体规范是不公平分配时,心理理论好的和差的儿童在态度和行为上没有差别,而且相比模糊规范组和公平规范组,态度上都更加宽容。这些结果表明,4-5岁的儿童已经发展出了"尊重外群规范"的观念,尤其是当规范是公平时,心理理论好的儿童会更加坚持公平;但在行为上,儿童都选择"不管闲事",较多接受了不公平分配结果。这一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旁观者进行第三方惩罚的动机在儿童时期的发展,和社会认知能力在其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