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随着《意见》的推进落实,阳光体育运动逐步在全国积极地开展起来.“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也逐渐被大家所认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
【出 处】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随着《意见》的推进落实,阳光体育运动逐步在全国积极地开展起来.“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也逐渐被大家所认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也得到改善.但学生的运动素质却相对有所下降.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营养状况继续改善,低血红蛋白等常见病检出率继续下降,握力水平有所提高;但同时肺活量水平继续呈下降趋势,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肥胖检出率继续上升,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学生运动素质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体质健康,本研究将长乐市鹤上镇2010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学生2015年及2016年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意见,旨在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和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一线三阶"教学模式,是基于泰州市自主课堂教学模式和南苑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一线"以问题为主线,"三阶"即自主感知、互动生成和拓展应用,是对教学方式、师生关系的转化进行探索而实施的教学模式改革,为了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而做出的积极探索.通过实验验证"一线三阶"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异同,研究实施后学生在知识、体能、情感、技能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一是通过"一线三阶"模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部把足球、武术、田径、游泳、篮球、排球、体操列为体育进校园七大重点项目.虽然中国竞技体操的残酷性一直被媒体所诟病,被认为缺乏人文关怀,但学校里基础性体操对学生还是裨益良多.正如媒体所报道,如果这个国家的年轻人做几个引体向上都很困难,那这个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事实上,部分初中生连一个引体向上都完成不了.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因为对体操运动不重视,出现了大规模的青少年身体健康问题,自此政府痛下决心大
2012年11月,上海市17所高中开始进行体育专项化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此基础上,2015年上海市教委决定扩大高中体育专项化试点范围,并正式启动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改革试点工作,与高中体育专项化形成特色鲜明的“三化”体育课程改革理念.经过尝试与探索,上海市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也存在诸多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矛盾,欲进一步推进“三化”理念下的体育教学改革,则必须在体育教
高中体育专项化是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以项目为核心,打破传统行政班和行政年级制度,按照学生兴趣与技能掌握水平重新组建班级,采用小班化分层教学,学生选择1~2个项目在3年中不间断地学习,从而形成一技之长.这种教学方式的目的是学习专项技能,养成体育习惯,实现体质健康,促进全面育人.2012年上海市教委启动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17所高中成为首批试点学校.经过5年的实践与推广,目前上海市共有112所高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帮助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德育内容是指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呈现的与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等相关联,并且对学生思想品德具有教育意义的相关文字、图片等元素.德育内容在教材中的比重、显性程度高低和价值大小是衡量育人效果的重要指标.上海市中小学《体育与健身》
近年来的上海市学生体质监测数据显示,学生的耐力素质呈下降趋势,笔者通过多年的中学体育教学发现,大多数学生害怕、讨厌耐力跑,上海市近十年的市区级教学展示课中也鲜有耐力跑的教学内容,然而耐力素质是衡量人体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上海市把耐力跑作为体育中考的重要项目,耐力跑成绩占统考成绩的40%,成了影响学生考试分数的关键项目,越来越受到学校、教师、家长及学生的重视.很多学校初三的体育课在每年十一月以后几乎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自2003年开始,全国大部分高校开始了“三自主”教学模式的尝试.自主选课虽赋予了学生自主权和选择权,但并未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好这些权利.面对众多的项目、陌生的老师和不同项目的考试标准等,很多学生不知该如何选课.有的学校甚至不断地给学生让步,开设体育课程只偏重项目的娱乐性,而对项目的锻炼价值不够重视.一些教师为了迎合学生,
综观体育研究领域,学者常将“秩序”一词视作现成的理论工具,甚至将其作为概念性的词汇直接使用,对秩序本身却较少深入探讨.笔者认为,只有将目光聚焦秩序本身,从内部对其生成逻辑、类型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才有可能在具体经验性层面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借鉴.基于此,本研究将中国高校体育专业的课程秩序的构成纳入研究视域,从理论层面挖掘其生成机制及类型,以便在具体经验性层面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当前,学校对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业成绩的评价通常都是根据学生在体育课中运动技能和体能测试的成绩来判断,教师只把算出的分数或者划分等级,反馈给学生和家长.学生并不清楚自己的分数是怎么得来的,自己的优秀表现在哪些方面,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自己应该怎样进行弥补,家长就更不清楚了.这样的评价怎么能够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就
传统体育教学实践中存在诸如学生学习动因不明、教师教学思维混乱、运动技能层次不分等困惑,追其根源在于传统体育教学实践中没有将人的身体存在作为一个重要的变量来思考.生命教育是指向人的终极关怀的重要教育理念,体育教学首先应该从“关注生命”出发.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身体哲学视域下,如何通过体育教学的认知思维、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话语权等进行具身性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