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致良知”教育思想视角下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困境与路径选择

来源 :重庆文理学院,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教育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_ru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当前社会转型期社会心理嬗变的影响,部分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模糊,育人意识淡薄,教学敷衍,学风浮躁,甚至有学术不端,言行失范、道德败坏等行为,严重损害了高职院校教师群体的社会形象和职业声誉.王阳明主张教育要"致良知",达到"明人伦",并提倡"知行合一",倡导"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因此,充分学习和借鉴王阳明"致良知"教育思想,有助于提升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感,预防师德失范行为的出现.
其他文献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提出两年多来,应该总结取得的成绩、反思遇到的问题.本研究基于全日制教育硕士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这个话题,将中国与美国、加拿大的教育硕士培养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分别从招生、课程设置、双导师制、参加学术会议情况等方面进行论述,借鉴学习他国成功经验,使中国的教育硕士卓越教师职前培养取得更大的成功.
本文分析了小学全科教师的内涵以及民族地区小学教育的特殊性,探讨了培养民族地区小学全科教师的目标规格,同时结合应用转型探讨了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途径、课程体系的设置、知识体系的构建、课时及其进度安排.
立足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现状,针对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教育师资匮乏这一困境,提出民族地区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希望通过与地方教育部门、小学、其他高校共同合作,培养出能够满足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民族地区"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应用型小学全科教师.
地方师院卓越教师培养班的学生的学习模式是中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这意味着地方师院必须牢牢掌握教育发展规律和教师的成长规律,并将之与学校教育资源紧密结合,形成卓越教师的培养模式与独具特色的实践路径.本文探究"互联网+"背景下地方师院卓越教师培养学习模式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认为可以通过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构建非正式学习模式来打造"高效课堂",同时明确以"互联网+"背景下地方师院卓越教师培养
目的:探讨当前国内近十年卓越教师的研究现状及热点.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中2007年到2016年有关卓越教师相关文献514篇,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绘制相关文献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近10年发文量、研究机构分布及高频关键词.结果:近十年卓越教师研究领域发文量逐年上升;国内作者分布呈密集型,左岚、龙宝新、等为主要高产作者,高产作者之间联系并不密切;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师范类高校以
适应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华中师范大学提出了培养中学数字化教师的培养目标,数字化教师具有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术融合教育教学的专业基本素质,具有新信息技术应用和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标准.
通过课堂观察和教学录像分析发现: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知识理解,教学设计与实施、评价方式选择,特别是鼓励性评价等方面具有较好的优势.在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课标与教材的理解、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影响因素的分析、信息技术的使用、处理教学生成性问题等方面亟待提升.基于调查结果提出建议为,应该研制多功能的教学诊断工具,探索教师个性化发展的培训机制和开发丰富多样的培训课程资源.
基于建设和谐社会的需求,人是和谐社会的主体因素,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教师是关键.教师素质的发展从外在知识传授型向内在和谐型转变.
高职院校要坚持内涵式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尤为关键.针对当前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专任教师数量相对不足、教师社会服务能力不强、师资队伍结构失衡、培养培训体系不够完善等诸多问题,通过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调查研究,提出了通过强化思政建设、加大培养力度、拓宽引才渠道、深化体制改革、健全服务体系等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素质教育水平.
近年来,独立高等院校在政策扶持下得到快速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已具有一定规模,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作出重要补充.独立院校因其管理体制的独特性,师资培养和教师发展备受嘱目.独立院校管理师资建设方面限制性和灵活性并存,是其在教师发展中最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