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简单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无人机发射和回收方式。以弹射和伞降回收为例,为一架无人机分别设计了弹射架和降落伞。提出用电磁弹射替代弹力弹射,增强弹射架的发射能力。对降落伞建立网格模型,通过CFD对其稳定下降阶段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获得了较为详尽的降落伞流场特性图,计算结果经实际验证,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机 构】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先进设计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简单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无人机发射和回收方式。以弹射和伞降回收为例,为一架无人机分别设计了弹射架和降落伞。提出用电磁弹射替代弹力弹射,增强弹射架的发射能力。对降落伞建立网格模型,通过CFD对其稳定下降阶段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获得了较为详尽的降落伞流场特性图,计算结果经实际验证,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国内航空公司A320系列飞机多配备单套气象雷达,一旦出现故障就会影响航班放行,造成航班延误甚至是恶性延误,给航空公司带来严重的运行压力和负面影响.本文从多个角度对雷达系统主要部件的可靠性控制进行分析,针对不同部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可靠性控制方法.
本文介绍了概念型高空长航时回热型无人机动力系统及其结构的设计优化.这款回热型涡扇发动机相对于普通涡扇发动机而言,具有航行时间更长、油耗率及生产成本更低、结构更紧凑的特点,能为高空长航时无人机提供良好的动力.回热器的轻量化设计和换热效率的优化解决了笨重的热交换器在航空发动机上应用的难点.除此之外,高压涡轮冷却与否和材料选择也极大地影响了这款发动机的性能为从本质上降低发动机耗油率,增加发动机的热效率,
为了满足某无人机用微型涡喷发动机的起动加速性能要求,保证发动机起动加速过程的安全性,对发动机起动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计算,设计了发动机起动加速过程的控制方案.起动过程采用开环控制,慢车以上加速过程采用经典PID转速闭环控制,同时进行发动机超温、超转保护,最后分别进行发动机地面台架试车以及无人机挂载飞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基于设计的控制方案,该发动机具有良好的起动加速性能和起动可靠性.
X-37B轨道测试飞行器先后3次踏上太空之旅,其军事用途备受关注.X-37B的变轨是通过自身携带的推进器来实现的,除了尾部的一台主发动机外,还在头部和尾部布置了若于反作用推进器,这种推进系统布局方案在提高X-37B轨道机动能力方面起了不小的作用。另外,性能先进的主发动机是X-37B拥有强大轨道机动能力的保证,国内应加强对AR2-3发动机的研究,吸取其中的先进设计理念,尽快发展出适合我国空天飞行器的
四旋翼无人飞行器具有非线性、多变量、强耦合和不确定性等特点,通过以四旋翼无人飞行器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存在参数不确定性、模型不确定性和未知干扰的飞行器的动力学模型.采用反演方法设计,并构造了滑模面及李雅普诺夫函数,并导出了控制律.对所设计的控制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但是滑模控制也有它本身的缺点,作为一种不连续的控制方法,滑模控制需要不断进行逻辑切换,使系统运动在滑模面上,这就导致了抖振现象
基于显模型跟踪控制原理,按照Tornambe型非线性鲁棒控制器设计方法,以某型无人直升机侧向运动数学模型为被控对象,设计该型无人直升机侧向飞行姿态保持分散非线性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通过显模型跟踪柔化控制指令,并且其包含的积分环节补偿了系统内部各种未知因素及外部扰动,通道间解耦效果良好.仿真结果表现出该控制系统具有很强的抗扰动能力.
战场感知作为无人机系统的信息来源和行动依据,地位尤其重要,是无人机系统技术的一项重要前沿课题.战场感知主要是通过机载多传感器的信息融合来完成的.本文首先介绍了无人机机载传感器的发展现状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之后介绍了战场感知的内容以及发展路线,最后对战场感知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目前无人机对战场的感知主要还是通过无人机侦察得到的信息传输到地面站来完成的,对于无人机自主战场感知、无人机群之间的协
本文针对某型无人机弹射系统瞬时大流量高压油供给技术开展研究,对方案进行了数学建模,运用动态功率流仿真方法,对关键元件的瞬时动态响应进行了深入分析及优化设计,并进行了缩比试验样机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系统可实现瞬时大流量高压油的供给,对开展弹射系统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伞降回收是无人机常用的回收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和技术成熟等优点.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减速伞的减速性能会相应变低,为保障伞降式无人机高海拔着陆的安全性,需对无人机高海拔着陆性能进行分析.对某型伞降式无人机在海拔1500m场地着陆的重量和着陆速度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保证该型无人机高海拔安全着陆的重量,并对具体实施时如何保证该型无人机的安全性提出了建议.该型伞降式无人机在抛伞后重量不大于75kg时
介绍了可选有人飞行器(Optionally Piloted Vehicle,OPV)在美国空海军六代机、美国下一代轰炸机、美国陆军无人机系统和其他方面的探索和规划,以及OPV所表现出的优点.认为:OPV的出现可视为有人机和无人机互补关系演进的差异化产物,但依然不能完全替代有人机和无人机;从目前的发展看,OPV未必适合美国第六代战斗机,下一代轰炸机是否采用OPV也有待探索,OPV可能更适合低对抗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