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往关于多目标追踪的研究中,应用多目标追踪范式更多关注静态或不同强度持续运动对追踪正确率的影响,发现中等强度持续运动状态对完成多目标追踪认知任务的促进效果最佳。但是针对日常篮球训练和比赛的特点,高强度间歇运动更符合真实运动场景,然而近年来并没有研究关注高强度间歇运动对多目标追踪的影响。基于此,本研究以中等强度持续运动为对照,探究高强度间歇运动对不同位置的篮球运动员完成多目标追踪任务的影响。研究采用2×2×3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不同位置(后卫、前锋)和运动干预方式(高强度间歇运动、中等持续运动)为组间变量,目标追踪数量(5、6、7)为组内变量,完成不同目标数量的追踪正确率为因变量。研究参与者均来自北京某体育大学篮球专项运动员(12名后卫和12名前锋),所有研究参与者均随机分为高强度间歇运动组(6人),中等强度持续运动组(6人)。研究采用功率自行车干预方式,运动强度划分标准:高强度间歇运动组进行大强度运动40秒,低强度运动1分钟,重复5组;中等强度持续运动组作为对照,最后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三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目标数量的主效应显著(F(2,40)=5.643,p=.007,η2=.220);进一步多重比较结果表明:目标数量为5的正确率优于目标数量为6和7的正确率;目标数量为6的正确率与目标数量为7的正确率无差别;位置的主效应不显著(F(1,20)=0.355,p=.558,η2=.017);运动方式的主效应不显著(F(1,20)=0.080,p=.78,η2=.004);位置与目标追踪数量交互作用显著(F(2,40)=3.535,p=.039,η2=.150);位置与运动方式的交互效应不显著(F(1,20)=.265,p=.612,η2=.013);目标数量与位置与运动方式的三阶交互作用不显著((F(2,40)=1.878,p=.166,η2=.086)。通过本研究发现高强度间歇运动方式能达到与中等强度持续运动同样的效果,由于高强度间歇运动方式不仅具有更加省时高效的优点,按照运动训练负荷安排适宜原则,高强度间歇运动还能使训练不枯燥并更真实得模拟现实比赛场景,对长期训练具有更好的效果和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