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学业成绩优秀学生学习行为个案研究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etail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农村学校经过多年的义务教育均衡投入与验收,其“硬实力”——教育基础设施如校舍、藏书量、教学设备等逐渐齐备和完善。但农村学校的“软实力”——教学质量未能跟上硬实力发展的步伐。农村学校依然教学业绩差,存在学习困难学生(学困生)数量庞大,学业成绩优秀学生(学优生)数量稀少的情况。城乡之间教学质量差异依旧明显,农村学校并未实现真正的义务教育均衡。本论文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对义务教育均衡背景下的农村初中学业成绩优秀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个案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从农村初中八年级选取一名学优生作为个案。通过观察、访谈、收集实物等方式并结合相关理论对个案学生的学习行为从“为什么学”、“如何学”、“学得怎样”三个维度进行描述与分析。第一章研究个案的学习动机,研究发现个案动机指向主要是家人与自我,同时具有指向学习的认知内驱力,其内外学习动机稳定、持续且强烈。第二章以描述个案学生初中学习生活的方式,探究个案学生学习行为的学习对象、学习方式以及学习策略使用情况。第三章从个案学生的学习生活描述中分析其学习行为中的优缺点,透过学习行为中的优缺点去挖掘其成长环境中的学业成绩有利与不利因素。其学习行为中的优点有(1)学习动机强,学习期待高(2)学习主体性高。学业成绩有利因素有:(1)教师年轻化、专业化具有人格魅力;师生关系融洽(2)班主任民主化管理(3)家庭经济水平增强学习动机,父母教育理念方式合理。其学习行为中的问题有(1)学习策略使用问题(2)缺乏探究性学习行为,课外积累少(3)缺乏合作性学习行为。学业成绩不利因素有(1)家庭贫困导致自卑,自我效能感不高(2)同辈群体不良影响(3)学校教育资源匮乏且管理使用不当。针对以上研究结果,研究者从学生、教师、学校和家长四个方面对农村学校学优生的培养与管理提出了相应的意见。
其他文献
十七部小说,一段美国本土裔生存史,路易斯·厄德里克(1954-)无疑是当今美国本土裔文学界广受赞誉的作家之一。在她笔下,印第安民族的故事经由纠缠交错的叙述体验、跨越种族的爱恨纠葛以及根植现实的万千思索而富于激情和洞见。作为“正义三部曲”的开篇之作,小说《鸽灾》(2008)打响了厄德里克叩问司法正义的第一枪。该作在延续以往写作风格的基础上,以历史悬案作引,穿梭于时空之中,就种族历史和正义问题进行探讨
本论文是一篇翻译实践报告。翻译文本选自爱尔兰作家托马斯·凯特利所著的《罗马帝国史》一书。笔者在此选取了此书第二部的第三章(下)和第四章进行翻译。这两章主要记叙了皇帝康茂德到皇帝亚历山大统治期间的历史,描绘了期间发生的各种重大历史事件,包括罗马帝国的皇帝更替、内部阴谋以及对外战争。这些历史事件,在托马斯·凯特利的详细描述下,真实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在着手翻译之前,笔者阅读了大量平行文本,以加深自己对
本文是一篇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所选文本源自爱尔兰作家托马斯·凯特利所著的《罗马帝国史》。该书详细叙述了从奥古斯都到西罗马帝国衰亡(即最后一位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退位)期间的历史进程。笔者选取该书的第三章内容作为此次英汉翻译实践的文本。语序作为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一直以来都受到翻译研究者的关注。英汉两种语言的思维方式不同,所以英汉语序也存在差异,即汉语语序较固定,而英语语序更灵活。通过对比英汉语序,
本篇翻译实践报告取材于斯科特·凯尔索的《学会共处,增进和谐》。本文集由多篇论文组成,探讨了环境、安全、大脑研究、克服贫穷、提高教育水平等等一系列广泛的问题,并呼吁人们采取行动,集思广益,共同解决世界性问题,实现人类的和谐共生。笔者节选的其中三篇主要探讨了教育方面的问题。根据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本翻译实践材料主要属于信息型文本。笔者在赖斯论述的基础上,依据该理论对信息型文本翻译的要求,结合本翻译实践
在英汉交替传译实践中,语速快慢影响口译质量,由于英汉语序存在差异,语序调整是英汉交替传译中的普遍现象。本文是一项以10名母语为汉语的学生译员为实验对象的实证研究。基于对相关研究文件的回顾,本文确定对单个定语、短语定语、定语从句、单个状语、短语状语、因果状语从句、时间状语从句和条件状语从句共八种类型进行研究,利用口译实验和回顾式访谈,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学生译员在标准语速、较高语速情况下英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发布各类政策文件,对社会工作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5.12地震”也促进了四川社会工作专业以及行业的发展,催生了大量民办社工机构。然而,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对专业前途感到迷茫和失望,社会工作者自我职业认同不高,造成社会工作人才流失情况严重。因此,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自我职业认同应该得到关注与重视。近年来,学界对社会工作者自我职业认同的研究开始增多,但是关于组织社会资本对社会工作者
本实践报告的翻译材料选自一本散文体裁的外宣书籍《中国文学课》。根据所翻译的部分,本报告节选了其中第五单元以“爱情与婚姻”为主题的内容作为分析材料。在翻译过程中,笔者发现如何使译文能够被潜在读者接受以满足他们的阅读期待,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而衡量翻译质量的标准,就是读者的接受程度。故本实践报告将以德国理论家汉斯·罗布特·姚斯和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的“接受美学”为理论视角,充分考虑潜在读者在文本接受
彼得·格林纳威被称为最具野心和争议的导演,并提出了“电影已死”的口号。在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对电影本体的探讨越来越迫切。这样一位具有前卫性的导演,早在他影像创作中,就已开始关于“电影”本质的思考。本文以影像空间的角度,对格林纳威的作品进行分析和总结。文章主要从格林纳威影像作品的形式、内容以及新媒体艺术三个方面入手,并结合相关空间理论,对其作品进行归纳和研究。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从研究的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同时也是我国老龄事业改革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的重要战略窗口期。我国目前正面临严重老龄化问题,庞大的老年人群体使得社会和家庭承担的养老压力日益剧增,如何实现积极老龄化、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等问题被众多学者关注。抑郁水平作为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受到个人、社会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其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心理感知领域,更会对身体疾病产生加剧作用。近年来,我国老
社会认知关注个体如何理解他人,并通过和其他个体的合作而获得生存和发展。进一步的问题在于,由多个个体联结而形成的集体,是否具有集体意向性?以及这种集体意向性如何导向某种集体的行动力?近十年来,这些与集体意向性相关问题的探究引起了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集体意向性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集体意向性概念发展的梳理,厘清集体意向性概念的核心内涵。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两条进路,进一步探究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