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背景企业内部控制的思想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的内部牵制的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内部控制在美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并形成了内部会计控制理论与内部管理控制理论。之后,内部控制在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不断繁荣的历史背景下不断完善,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结构框架。近年来,随着国内国外一大批上市公司内部资金黑幕丑闻的相继曝光以及所导致的破产,企业内部控制日渐成为理论和实践界的研究热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不难发现,企业发生舞弊丑闻,最终导致破产倒闭,均离不开自身内部控制的缺陷和失效问题。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我国在内部控制研究方面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我国已于2008年6月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它与2010年4月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以下简称三大配套指引)共同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内部控制理论体系基本框架,自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扩大到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受政策导向性和规范性引导,我国目前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重点大部分仍集中在上市公司以及大型企业,在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方面还未取得实质性突破。本文选择一家非上市的中型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二、研究目的本文按照内部控制基本理论、我国《基本规范》及三大配套指引,建立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本文根据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内容,旨在帮助公司发现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和缺陷,进而针对性地提出内部控制重新构建和设计的思路,促进公司内部控制的高效运行,实现公司健康发展。三、主要内容与观点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为导论部分,主要阐述了四个问题:一是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二是本文研究的思路,三是本文研究的方法,四是本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本章主要目的是介绍论文的写作背景和总体构架,为下文做好铺垫。第二章为内部控制理论部分。本章首先回顾了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阶段和特点。接着从国内国外两个角度评述了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领域的研究成果。然后对内部控制的三大理论基础即控制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进行了分析。接着在第三节中,分四个层次建立起内部控制的理论框架。本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础,是为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分析的理论准备。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即案例分析部分。在第三章第一节中,首先对所选取的案例进行了说明,包括主营业务、资产盈利状况、人员构成和组织结构等情况。接着,在第二节中,通过采用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B公司内部控制现状进行调查了解,从中找出B公司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为下文进一步评价和提出改进措施打下基础。第三节对B公司的内部控制现状按照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这五个方面一一作了具体分析。最后,在第四节中,对本章的研究做出总结性陈述。第四章是在第三章的分析基础上,针对B公司在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中的薄弱环节,对其内部控制体系进行重构与设计。在第一节中,结合B公司发展要求和日常经营的实际情况,为B公司确立了内部控制重构与设计所要达成的目标。第二节中,分析了在B公司进行内部控制重构设计的保障。第三节是根据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结果,按照完善控制环境、健全风险评估系统、建立良好的控制活动、规范信息系统和加强监督控制机制五个方面对B公司内部控制进行重构与设计。最后,在第四节中,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陈述。第五章主要反馈了该公司在内部控制重构和设计后,预测公司的管理效果和经营效率的变化和反映情况,从而对其内部控制的重构与设计进行评价。四、主要贡献本文的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本文在案例的选择上,选取的是一家为上市前做内部控制构建和实施准备的中型制造企业。理论实务界中,一般将大型集团公司作为内部控制的研究重点,本文选取中型企业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公司在为资本市场上市进行内部控制的构建和实施工作,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公司内部控制现状的进一步改进提供建议。2、本文采用了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公司内部控制状况进行分析。深度访谈的对象是针对公司中、高级管理层,他们对公司整体经营运行和内部控制状况具有深刻的了解;问卷调查的设置和发放则主要针对公司各部门员工。因此,将两种调查方法结合,能够从不同角度,较为全面地对公司内部控制状况进行调查。3、本文对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建立上,虽然主要借鉴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中的指标要素,但是,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对问卷指标的设置上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例如在控制环境中,本文不是宏观地对其设定统一指标,而是重点关注了组织架构中的分权管理,发展战略的环境适应性,人力资源中的薪酬评价体系,企业文化中的诚信和道德观念,社会责任中的安全防护,并采用陈述性话语对指标进行设置。因此,本文的指标设置并没有一味照搬以往经验,而是在深度访谈之后,深入考察公司内部控制现状的基础上归结出的,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