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一研究目的:建立新西兰大白兔胫骨火器伤骨缺损动物模型。内容和方法:利用多功能生物撞击机二级投射装置系统,32只新西兰大白兔根据钢珠质量和氮气压力值分为4组。激光测速仪测量弹丸速度并计算致伤能量,观察局部伤情,测量贯通伤出入口平均面积、空腔体积,并影像学评价骨缺损长度。统计各组伤情并分析变异系数(CV),以评价模型伤情稳定性。实验结果:所有动物均造成后肢贯通伤并胫腓骨开放性粉碎骨折。D组致伤能量最大,B、c组次之,A组致伤能量最小。B、c组贯通伤伤道出、入口面积和伤道容积等局部伤情指标稳定性优于A、D两组,B组骨缺损长度指标稳定性优于其他3组并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最终确立使用B组条件(4mm0.24g钢珠、氮气气压1.4Mpa、钢珠弹丸速度776.9±19.7m/s),可造成新西兰大白兔火器伤胫骨骨缺损1.02±0.16cm,并且该动物模型在伤后清创抗感染治疗后可长期存活。结论:采用本方法模型制作简单,动物伤情稳定且可重复性高,造模成功率及远期存活率高,可建立出有效的兔胫骨火器份性骨缺损动物模型。实验二研究目的:探讨多孔钽材料修复火器伤骨缺损的能力。内容和方法:依托多功能生物撞击机二级投射系统发射高速钢珠弹丸制造兔胫骨火器伤骨缺损模型。36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火器伤钽植入组、非火器伤钽植入组和火器伤空白对照组。根据新西兰大白兔胫骨尺寸加工多孔钽成可植入式圆柱状空心多孔钽块,使用克氏针髓内固定,于术后4周、8周、16周分别行大体标本观察,X线片及组织形态学评价对比火器伤和非火器伤条件下多孔钽材料于周围骨整合情况及孔隙中新生骨长入情况。实验结果:标本取材和影像学观察:术后4周大体观察材料表面均被纤维组织覆盖,8周时开始出现骨膜反应,新生骨痂延伸包裹材料,16周时火器伤组断端骨痂完全包裹多孔钽材料,Lane-Sandhu X线评分火器伤钽植入组最高,空白对照组最低。组织学评价发现火器伤组因周围碎骨片而骨植入界面骨膜反应增加,多孔钽材料内红染新生骨组织所占比例高于非火器伤组,16周时材料内骨组织面积占多孔钽材料面积百分比:非火器伤组(18.71±3.66)%;火器伤组(10.38±1.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孔钽材料在火器伤粉碎性骨折条件下仍然具有良好的骨长入的特性,开创了在火器伤骨缺损的救治中利用多孔钽材料修复大段骨缺损的先例,为多孔钽材料开发研究于军事医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