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瘤细胞表达的LSECtin抑制抗肿瘤T细胞免疫反应并促进小鼠黑色素瘤的生长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gaojuanJ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在黑色素瘤病人肿瘤组织内能发现大量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所以黑色素瘤相比较其他类型的肿瘤更具免疫原性。即便如此,针对于黑色素瘤的免疫疗法大多会失效,其主要原因是在这些黑色素瘤病人体内肿瘤抗原特异性的CD8+T细胞大多失去了应有的效应功能。目前有很多研究都致力于揭示导致这些肿瘤抗原特异性的CD8+T细胞失去其效应功能的内在机制。这些机制主要包括:肿瘤细胞破坏抗原提呈细胞的功能;下调抗原提呈细胞HLA分子的表达;上调肿瘤微环境中的抑制型因子,包括IL-6和IL-10等细胞因子;招募更多的抑制型细胞,例如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和髓样起源的抑制型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到肿瘤微环境中。近年来,T细胞免疫反应共抑制分子的功能和应用研究逐步受到重视。肝脏和淋巴结窦内皮细胞粘附分子(Liver 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 Lectin,LSECtin)是我们实验室从肝脏中发现的II型跨膜C型凝集素受体,前期研究表明其特异的表达在肝脏和淋巴结中的窦内皮细胞。其主要功能包括作为T细胞免疫反应的共抑制分子,在肝脏内抑制HBV病毒的清除,从而促进肝脏对HBV的耐受。从免疫学的角度看,抗肿瘤免疫反应和慢性病毒感染免疫反应有许多类似之处,因此,我们想知道LSECtin作为T细胞免疫反应的共抑制分子,是否抑制抗肿瘤免疫反应?首先通过检测包含有7种肿瘤组织RNA芯片中LSECtin的表达,来筛选其中高表达LSECtin的肿瘤类型,我们发现黑色素瘤病人中LSECtin表达量较高,且大约有30%左右的病人相对于正常人来说,其LSECtin表达量明显上调。接下来,我们进一步检测黑色素瘤病人组织RNA芯片中LSECtin的表达,在共计40例黑色素瘤病人组织中,有大约20例病人组织中LSECtin表达量相对于正常人的表达量明显上调。在RNA水平上确认了黑色素瘤病人组织中表达LSECtin之后,我们进一步从蛋白质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到黑色素瘤病人组织芯片中也表达LSECtin,同时采用流式分析法检测到黑色素瘤病人的术后新鲜黑色素瘤细胞表面也表达LSECtin。至此,我们确认黑色素瘤病人组织的确表达LSECtin。国际上用于研究人黑色素瘤最好的动物模型是给C57BL/6小鼠接种B16细胞,因此我们需要检测B16细胞中LSECtin的表达情况。我们发现不论是RNA水平还是蛋白质水平,B16细胞中LSECtin的表达量都非常低,但是接种到小鼠体内的B16细胞在形成肿瘤之后,其LSECtin表达量明显上调,这也就提示我们很可能是肿瘤微环境会诱导B16细胞上调LSECtin的表达。通过获取小鼠黑色素瘤的组织提取物溶液模拟生理性的肿瘤微环境,我们发现其的确能够上调LSECtin的表达,并且通过相应的抗体封闭实验表明可能是肿瘤微环境中的IL-6和IL-10介导了这一上调。并且,外源的重组细胞因子IL-6和IL-10同样能够上调B16细胞LSECtin的表达。在确认B16细胞本底表达LSECtin较低且在体内肿瘤微环境中会被诱导上调这一现象之后,我们构建了相应的B16细胞过表达LSECtin的稳定株B16-LSECtin及其对照稳定株B16-mock。首先,我们确认这两株细胞在体外的生长能力并无差异。接下来通过给野生型或者LSECtin敲除型的C57BL/6小鼠接种B16-LSECtin或者B16-mock细胞,我们发现无论是野生型还是LSECtin敲除型的小鼠,接种B16-LSECtin细胞之后,其生长速度明显快于接种B16-mock细胞的小鼠。为了确认这一现象是否依赖于LSECtin,我们给野生型或者LSECtin敲除型的C57BL/6小鼠接种B16细胞,再同时注射LSECtin的抗体,我们发现无论是野生型还是LSECtin敲除型的小鼠,接种B16细胞之后,如果注射了LSECtin的抗体,其肿瘤生长速度明显慢于注射对照抗体的小鼠。这些结果提示我们B16细胞表达的LSECtin会促进小鼠黑色素瘤的生长。结合LSECtin的现有功能研究,我们猜想是否肿瘤细胞表达的LSECtin通过抑制T细胞抗肿瘤免疫反应来促进小鼠黑色素瘤自身的生长。为了检验这一假设,我们首先对接种B16-LSECtin或者B16-mock细胞的小鼠肿瘤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发现二者肿瘤细胞的增殖情况和凋亡情况均无明显差异,这就提示我们二者肿瘤生长速度的差异与肿瘤细胞自身的生长情况无关,而可能与机体的T细胞抗肿瘤免疫反应有关。因此,我们采用CD4和CD8分子的抗体,来清除小鼠体内的CD4+或者CD8+T细胞,然后再分别接种B16-LSECtin或者B16-mock细胞,我们发现CD4+或者CD8+T细胞不存在的情况下,LSECtin过表达之后并不能使小鼠黑色素瘤的生长加快,这也就提示我们的确肿瘤细胞表达的LSECtin需要与T细胞相互作用来发挥其抑制功能,从而间接促进肿瘤自身的生长。为了进一步明确肿瘤细胞表达的LSECtin是如何来抑制T细胞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我们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是否会影响T细胞的增殖,导致肿瘤内T细胞数目减少?其二是否会直接影响T细胞的效应功能?通过分离检测小鼠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各种类型T细胞的比例,我们发现接种B16-LSECtin细胞的小鼠,其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CD3+和CD8+T细胞的比例明显低于接种B16-mock细胞的小鼠。通过相应的体外共培养实验,也表明LSECtin能够抑制CD8+T细胞的增殖,但是不影响其凋亡。接下来,我们先给野生型C57BL/6小鼠接种B16-LSECtin和B16-mock细胞,再分离其肿瘤引流淋巴结细胞以及脾脏细胞,分别使用IFN-γ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法(ICS)和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这些细胞的效应功能。我们发现小鼠接种B16-LSECtin细胞之后,其肿瘤引流淋巴结细胞以及脾脏细胞的效应功能明显减弱。另一方面,我们采用体外共培养的实验体系,也表明肿瘤细胞表达的LSECtin能够抑制CD8+T细胞IFN-γ的释放。这些数据提示我们肿瘤细胞表达的LSECtin不仅可以抑制T细胞的增殖,导致肿瘤内T细胞数目减少,还能直接削弱肿瘤内T细胞的效应功能,从而整体上减弱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促进自身生长。在发现LSECtin的这一功能之后,我们想知道肿瘤细胞表达的LSECtin是与T细胞表达的什么分子进行相互作用,来介导这一功能呢?通过对免疫抑制型受体相关文献的挖掘并结合PRINCESS生物信息学工具的预测,我们获得了几个可能与LSECtin相互作用的分子,并通过表面离子共振法(SPR)筛选到其中LAG-3可以作为LSECtin相互作用蛋白的候选分子。接下来,我们分别从物理上的相互作用,包括免疫共沉淀法(Co-immunopreiciation,Co-IP)、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以及细胞粘附实验确认了LAG-3能够与LSECtin发生物理上的相互作用。从功能上,通过使用LAG-3的封闭性抗体,我们发现将LAG-3封闭之后,不论是外源的重组LSECtin,还是肿瘤细胞表达的内源LSECtin,其对T细胞效应功能的抑制均得到一定程度的回复。这些数据提示我们肿瘤细胞表达的LSECtin很有可能是与T细胞表达的LAG-3发生相互作用,从而抑制T细胞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从而间接促进肿瘤自身的生长。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LSECtin是表达在黑色素瘤细胞表面的共抑制分子,抑制T细胞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促进肿瘤的生长。LAG-3是表达在T细胞表面的共抑制分子,LSECtin可能与LAG-3相互作用抑制T细胞IFN-γ的分泌。LSECtin在黑色素瘤中的功能研究,揭示了机体对于黑色素瘤免疫耐受的一种新的分子机制。
其他文献
目的提高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的护理水平,减轻患者痛苦,同时降低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于我院消化医学中心共就诊的567例ERCP检查及治疗患者,对术
解剖学实验考试是促进解剖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解剖实验考试主要有以下两种:传统实验考试和多媒体实验考试,其中多媒体实验考试又可分为Powerpoint数
普通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有承前启后的功用,担负着育人成才的神圣使命。然而,在人们对普通高中寄予厚望之际,它却迷失
以玫瑰色素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试验对玫瑰色素的最佳提取条件进行了探索,并对玫瑰色素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玫瑰色素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以0.1 mol/L HCl-95%乙醇
针对目前我国铁路上的电子标签由于超期服役、丢失和损坏等原因造成的车号识别系统丢号现象,介绍了一种基于射频识别技术和图像处理相结合的货车车号自动识别系统;论述了射频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几何图形对理解数学概念、掌握并灵活运用数学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的作用。文章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分析探讨。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首次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虽然具备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但表现得还不完善,还存在旧社会的痕
二倍体马铃薯原始栽培种具有多种抗性基因,紫色马铃薯富含花青素且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两者均是马铃薯品种改良的重要基因库,也是体细胞杂交育种的优质材料。实验
目的:探讨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发病原因与救治对策。方法:选择急诊内科昏迷患者80例,对患者开展有效的诊断与救治措施进行总结,并分析导致昏迷发生的原因与救治效果。结果:经过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