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审美性这一课题,从背景分析、理论基础、实践困惑、模式建构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一、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审美取向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表现。教育部2012年修订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从科学与艺术、人文维度,以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和任务以及实施途径等方面提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审美转向。然而在现实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着与此相悖的科学与艺术“二律背反”现象和问题。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于专业化倾向和过于人文化倾向的悖论现象。要破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二律背反”问题,应以美学理论为基础,以审美视点来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纵观现行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对其审美属性所作的分析和研究是极为不够的,很少有这方面的系统论述,即便涉及一些美的因素也往往是点缀,并没有提升到审美的高度加以深刻思考。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性质的全面认识来看,忽视审美维度,很难达到全面的把握和理解。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性与艺术性和谐统一的基础上,细致阐发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审美内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既是一种教育科学指导下的科学活动,又是一种依赖于教育者教育艺术的艺术活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科学还是艺术的问题,实际上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研究旨趣或思维取向,二者各有自身的优势也有各自的不足。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审美设计是超越科学活动和艺术活动,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追求学生的自由和创造性,即按照美的规律塑造外部世界,也按美的规律塑造学生自身。在教育活动中体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认知和情感的和谐统一。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审美性的特征表现在和谐性、创造性、个性、自由性、超越性、情感性以及形象性等方面。三、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审美性的理论基础上,论述了审美模式构建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可行性。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审美认识的理论基础,具体以需要、可能以及可行等三个范畴作了分析。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科学人本主义理论、真善美伦理学理论、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审美性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审美转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审美转向提供了教育学基础;科学人本主义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审美转向提供了哲学基础;真善美相统一观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审美转向提供了伦理学基础;积极心理学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审美转向提供了心理学基础。四、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审美建构及发展趋向进行了反思与展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为实现科学与艺术(人文)相和谐的审美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出现过于科学化,而遮蔽艺术性(人文性)的“科学困境”现象和问题。目前在我国实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专题讲座模式,心理健康咨询(辅导)模式,定期心理健康咨询、治疗模式,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德育渗透模式,校园文化活动的教育模式。这些模式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科学化的问题,如医学化、功利化、技术化、专业化、非人性化、共性化、一元化等问题。由此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科学困境”。具体表现在“医学模式与教育模式”、“专业模式与素质模式”、“教学模式与活动模式”之间的矛盾问题。这些矛盾的和谐统一依赖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审美转向。五、在归纳分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上,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审美性建构进行了讨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审美理论的引入迫切要求实现科学性与艺术性相和谐统一的审美性转变,但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过于科学化,则遮蔽了艺术性。为实现科学性与艺术性相和谐统一的审美目标,应重新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体表现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和外延的审美拓展、理论基础的审美扩展、教育目标中导入审美因素、教育内容中渗透审美元素、教育过程实现审美化、教育策略提升审美品格、教育评价突显审美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