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如何使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得以修复为医学界的一大难题。受损脊髓难以再生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即受损神经元自身再生能力的低下和损伤后复杂病理微环境的抑制。目前常规治疗SCI的方法主要为应用甲基强的松龙、神经节苷脂、神经营养因子、甘露醇、尿素等药物:施行诸如颅骨牵引术、颈段脊髓减压术、胸腰椎骨折脊髓损伤前路减压术、椎板切除术及脊髓火器伤清创术等手术;以及高压氧和康复训练等辅助手段提高运动感觉功能,但其治疗效果难以达到治愈程度,仅是部分改善。在探索更为先进的治疗手段的过程中,细胞移植治疗正受到愈发广泛的关注。目前较为常用的移植种子细胞为雪旺氏细胞(Schwann cells,SCs)、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和嗅球成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等。其中OECs是已经进入于临床I期实验的种子细胞,然而如同许多新兴技术一样仍面临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虽然在动物实验中OECs可以明显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但在临床I期实验中所取得的疗效却并不明显,相关实验结果仅仅是认为OECs移植手术是安全可行的,故进一步深入研究OECs促进SCI修复的基础机制问题便具有一定的意义。本实验选择OECs的存活数量变化和迁移分布特征这两个最为基础且缺乏相关研究的细胞学行为机制问题加以探讨,旨在丰富为OECs修复SCI丰富理论内容及为临床实验验提供较有价值的动物实验参考。本实验方法为从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GFP)转基因大鼠的嗅球中提取GFP-OECs,进行分离、培养及鉴定后植入胸段挫伤的SD大鼠损伤脊髓模型内,分别在术后1、2、3、4、8、13周的不同时相点里采用定性与半定量的方法观察OECs在损伤后病理环境中的存活和数量变化及迁移分布情况,同时参照BBB (Basso,Beattie,Breshanhan scoer,BBB score)评分系统评估移植后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对照组为移植相同剂量的DMEM液。所得主要结果:1.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评测:实验组术后1周时的BBB平均分为7.2,2周时为8.9,3周时为1 0.1,4周时为10.9,8周时为14.7,13周时为17.5;对照组移植术后1周时为3.1,2周时为4.2,3周时为5.1,4周时为6.3,8周时为9.8,13周时为10.9,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各个时相点上相比P<0.01。2.定性观察2.1迁移分布特征:GFP-OECs主要沿纵轴分布在脊髓灰质内,移植后2周内,GFP-OECs相互聚集,以“团块”形式出现;在2周至8周的时间里,GFP-OECs逐渐分散,并沿纵轴向周围扩散;在8周至13周里GFP-OECs的分散程度更高,部分细胞出现在脊髓空腔内。2.2存活数量变化:移植后2周内存活数量较多,排列紧密;2周后至13周细胞数量逐渐减少,相互之间以细长的突起连接;术后2周内数量减少幅度较大,2周后减少幅度较小并趋于稳定。3.半定量观察3.1存活数量:移植术后1周为536±132.74,2周为426±124.14,3周为389±83.98,4周为358±86.39,8周为329.6±76.19,13周为321.8±110.23,其中前2周相比P>0.05,3、4周与1周相比P<0.05,8、13周与1周相比P<0.01。3.2迁移长度:移植术后1周为4.23±0.65 mm,2周为4.93±0.76 mm,3周为4.91±0.83 mm,4周为5.91±0.58 mm,8周为6.36±0.37 mm,13周为7.68±0.77 mm,术后3周内两两相比P>0.05,4周与1周时相比P<0.05,8周、13周与1周相比p<0.01。3.3分布面积:移植术后1周为1.33±0.44 mm2,2周为1.61±0.46 mm2,3周为1.82±0.68 mm2,4周为2.13±0.63 mm2,8周为2.60±0.92 mm2,13周为3.30±0.89mm2,其中13周与1周时相比p<0.05,其余两两相比P>0.05。所得主要结论:1.GFP-OECs可以促进大鼠SCI神经功能的恢复。2.移植后早期GFP-OECs数量大幅度降低,中期以后降幅较小并趋于稳定。3.GFP-OECs可以在损伤后病理微环境中沿脊髓纵轴迁移,移植术后早期迁移长度增幅较小,中期及晚期迁移长度增幅较大。移植后早期OECs呈聚集状态,中期至晚期逐渐向四周扩散,并部分沿病理空腔壁分布,部分出现在空腔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