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单从城市居民消费水平是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倍数来看,改革开放初为2.6至2.8倍,到九十年代未扩大到3.5倍。城乡差距的扩大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减少农民数量,提高城市化水平,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这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共识。但近年来,有的城市当局为提高城市化水平,人为地扩大城市建设规模,失地农民虽然形式上成为市民,但无法就业,生活无着,出现了拔苗助长的城市化现象。促进城市化发展,认识其发展机制非常重要。国内众多学者对城市化发展机制进行了研究且成果丰硕。我国中小城市数量巨大,在城市化进程中地位突出,但对中小城市城市化发展机制的专题研究并不多见。从国内外城市化发展实际来看,工业化是城市化的重要发动因素,城市化以工业化为背景。笔者以泰安市为例,结合工业化进程,对中小城市城市化发展机制进行了理论及实证分析。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引言。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了工业化与城市化这两个主要概念。
第二部分为理论研究。首先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分别进行了简单评价。为便于进一步研究,较详细的介绍了刘易斯模型和托达逻模型。对国内外城市化发展的机制进行了一般理论归纳与分析。
第三部分为实证研究。分析研究了泰安市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及现状。以统计资料为依据,对泰安市城市化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相关性检验,筛选出了高度相关的十七个因素,并以此为基础,运用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及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观点对泰安市城市化发展机制进行了分析。
第四部分为结论。主要结论为: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化的动力来自政府,主要是中央政府。经济转轨时期,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仍然来自行政力量,但市政当局由被动执行政策,转变为灵活执行上级政策并主动制定本市政策,期间市场机制发挥了基础性作用。此外,还得出农村居民收入相对增加有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居民工资性收入过快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化进程有阻碍作用以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大中城市推动城市化进程的作用强于小城市等重要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