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翻译选择过程中的顺应性

来源 :西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wrd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是复杂的交际活动,受到符号、语言、社会、文化、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翻译研究史上,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制约因素加以研究,并且得出了许多富有启发的见解。但这些研究似乎很难提供一个系统连贯的理论框架。本论文拟从语用学的视角来研究这些因素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认为翻译是一个动态的选择过程,译者的选择以语言、语境及其之间的顺应为目的,涉及到一定意识程度的参与。 文章首先对语用翻译研究的过去进行了简略的回顾,发现以往应用语用学理论进行的翻译研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这些问题和不足都是基于他们从传统的英美派语用观点出发而造成的。语用学研究历来存在英美派和欧洲大陆派之别。英美派语用理论是语用翻译研究学者经常采取的研究视角。他们认为语用学是与传统的语音学、词汇学、句法学和语义学相并列的语言学分支研究之一,有自己的分析单位,并且主要围绕着言语行为、会话涵义、指示语、话语结构、关联等方面进行研究。但这些研究在对语用学的定义、研究对象、意义与意向(intentionality)的关系等问题上存在一些误解。因此,从欧洲大陆派的观点出发,Jef Vershueren在《语用学新解》中提出了语用综观论的观点,认为语用学是对语言使用的功能性综观(a general functional perspective),以语言使用中的意义生成为研究对象,将社会、文化、认知等因素纳入对语言使用的研究。本文认为,Vershueren的语用综观论既重视语言因素,也重视非语言因素,既不忽视语境,也仅把它看作语言研究中的一个参数(a parameter),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视角,使我们能够将翻译涉及到的语言、语境、社会文化、认知及心理因素纳入一个框架进行研究。 本文借鉴Vers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linguistic adaptability theory),并根据翻
其他文献
关联理论是西方近年来颇有影响力的用于指导交际的认知语用理论,它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语用学领域本身,甚至蔓延到了翻译领域。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作为指
作为社会语言学的一个主要问题,对于性别和语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结构,词汇和特定语言的使用以及和使用这些语言的男性与女性社会角色的关联上。本文从不同的几个方面揭示了两
本文以名词短语(尤其是领属性名词短语)为研究基点,重点考察了名词短语在各类句式中发生分裂性移位的不同情况,借此研究了名词短语进行分裂移位的规则和动因。 引言定义了
高校外籍教师的工作压力会影响他们的工作绩效,进而影响高校外籍教师聘用的效益。运用访谈法对高校外籍教师工作压力的现状进行实证调研,发现高校外籍教师工作压力总体水平偏
在专书研究和断代研究已经充分进行的情况下,汉语词汇的历时研究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而对于历时研究来说,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常用词必将走向词汇研究的中心位置。常用词的产生
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涉江、涉河、涉湖、涉海、涉川词语,包括熟语。它们数量可观,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语言文化现象。这些词语体现出较强的语义汇聚力,在构成上具有并用性和关联性的
本论文运用关联理论对当前语言学界比较关注的反语现象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对反语的语用认知推理过程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尝试性地对反语的回声类别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
本文是以我的导师王渝光教授领导的2003年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十五”科研规划重点项目—“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ZDI 105-18)子课题“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系统研
本文用EPG和三位语图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蒙古语[j]、[w]音的发音特点,发音过程及在不同语音环境中的变化。论文包括前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章和参考文献。前言主要介绍了前
翻译传统上的翻译活动一直被理所当然地看作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然而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传统语言学模式的不足之处日益明显,从而促使翻译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