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是复杂的交际活动,受到符号、语言、社会、文化、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翻译研究史上,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制约因素加以研究,并且得出了许多富有启发的见解。但这些研究似乎很难提供一个系统连贯的理论框架。本论文拟从语用学的视角来研究这些因素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认为翻译是一个动态的选择过程,译者的选择以语言、语境及其之间的顺应为目的,涉及到一定意识程度的参与。 文章首先对语用翻译研究的过去进行了简略的回顾,发现以往应用语用学理论进行的翻译研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这些问题和不足都是基于他们从传统的英美派语用观点出发而造成的。语用学研究历来存在英美派和欧洲大陆派之别。英美派语用理论是语用翻译研究学者经常采取的研究视角。他们认为语用学是与传统的语音学、词汇学、句法学和语义学相并列的语言学分支研究之一,有自己的分析单位,并且主要围绕着言语行为、会话涵义、指示语、话语结构、关联等方面进行研究。但这些研究在对语用学的定义、研究对象、意义与意向(intentionality)的关系等问题上存在一些误解。因此,从欧洲大陆派的观点出发,Jef Vershueren在《语用学新解》中提出了语用综观论的观点,认为语用学是对语言使用的功能性综观(a general functional perspective),以语言使用中的意义生成为研究对象,将社会、文化、认知等因素纳入对语言使用的研究。本文认为,Vershueren的语用综观论既重视语言因素,也重视非语言因素,既不忽视语境,也仅把它看作语言研究中的一个参数(a parameter),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视角,使我们能够将翻译涉及到的语言、语境、社会文化、认知及心理因素纳入一个框架进行研究。 本文借鉴Vers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linguistic adaptability theory),并根据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