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的意义问题是语言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对此,任何语言哲学研究者都无法回避,但每个研究者对它所采取的研究角度、方法以及所得出的结论却各有特点。
本文对塞尔意向性理论进行了考察,在阐述了塞尔在解决语言意义问题时所采取的心灵哲学-语言哲学思路之后,对最能体现这一思路的意向性和意义理论进行论述,分析意向性在意义产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和特点。围绕“意义是否在头脑中”这一问题,引入外在主义者对塞尔意义理论的批评及塞尔的反驳,以自然的方式彰显出塞尔意义理论所具有的优势及所暴露的缺陷。进一步地把塞尔的意向性.意义理论置于心灵哲学和语言哲学的双重背景下来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评价,并通过与现象学派代表人物胡塞尔的意向性.意义理论的尝试性比较,突显两种理论的优劣特点,以期对英美分析哲学和欧洲大陆哲学的比较研究能有所贡献。
约翰·塞尔(Johll Seane)是当代英美语言哲学和心灵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哲学最主要的特征是把语言哲学和心灵哲学两方面的研究结合起来。塞尔对意向性的研究是由他对语言意义问题的研究引起的。意义问题的核心是语言如何表征实在。塞尔在研究语言的意义时发现,语言的表征能力并非内在固有的,而是源自于心理的意向性,语言哲学的研究要以心灵哲学研究为基础,这就是他所谓的“分析的方向”。在具体操作中,他又将研究言语行为理论的成果类比性地应用于意向性研究,用语言解释意向性,即他所谓的“教授的方向”。这一研究方法的运用使语言哲学的心灵哲学更加体现出不同于科学主义心灵哲学的独特魅力。
塞尔认为,语言的意义根源于说话者的意向状态。没有后者,就没有意义意向赋予语词以一定的意义。但与把无时间性意义也完全归于表达者意向的格里斯等人不同,塞尔明确指出,这种将意义当作根源于意向性的东西尽管有价值,但也存在着缺陷,需要补充修正。在他那里,语言的意义不仅是个意向性的问题,它也是一个惯例的问题,是由意向性和惯例两者共同决定的。惯例或社会规则并不在意义之外,它恰恰是在意义产生的过程中,通过意向性网络.背景而实现的,因此理解塞尔的意向性网络-背景理论是理解塞尔内在主义意义理论的关键。意向内容对意向状态满足条件具有决定作用,但这种决定作用并不是以一种独立的、原子主义的方式实现的,每个意向状态都是在与其它无数意向状态的联系中、在意向状态之网中具有意向内容并决定其满足条件的。不仅如此,整个意向性网络也只有在被称之为非表征的心理能力的背景下才能起作用,否则就会陷入无限倒退。塞尔在关注意向的同时,将社会规则考虑进来,并进而首次较为系统地从心理意向性的视角建立了意义理论,真正合理而深入地开拓了意义的意向维度,这种将语言哲学与心灵哲学相结合的特点使其在当今语言哲学中旗帜鲜明、别具一格。
塞尔的意向性.意义理论也存在着自身的缺陷。比如,怎样区分网络与背景?二者关系究竟如何?塞尔并未给出明确的回答或强有力的解释。此外,他对意向性的地位也未给出严格的论证,他对意义一词所持的态度决定了他的意义理论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