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外学者已对语言的区别性特征之一时长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但对汉语低幼儿童语音的时长研究很少。本文通过对两名0;9-2;3月龄的南方汉语单语幼儿(一男一女)进行跟踪个案研究,探讨他们辅音的时长特征,目的在于为南方汉语幼儿早期语言发展提供系统的语音研究,并通过他们所揭示出的语音时长变化特征检验Jakobson (1941/1968)有关儿童早期语言发展的非连续性假说和Boysson-Bardies等人(1989)的早期交互假说,使人们对儿童的语音习得过程有更深入的认识。本文将具体探讨以下三个问题:1)南方汉语幼儿的辅音时长变化是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小?2)性别是否对南方汉语幼儿的辅音时长有影响?3)基于发音方式,南方汉语儿童的辅音时长有何差异?在此项跟踪研究中,受试者是两名9个月至2岁3个月的长沙汉语幼儿,均为独生子女,身体健康,智力、听力和语言能力正常。在家中,南方汉语是主要的交际语言。录音和摄像每周一次,每次持续40-60分钟左右。摄像机型号是(SONY)HDR-HCI,录音笔型号为(SONY) ICD-SX35。所有语料均在自然状态下录制,录音和摄像由研究生在受试者家中完成,父母亲主要负责引导他们说话。本文共有76个时段录音和摄像,总计提取了836个有效辅音音段。此外,为了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对两名幼儿父母亲(女孩的父亲和男孩的母亲)的辅音也提取了共计300个有效辅音音段。全程分为六个年龄段:0;9-0;11,1;0-1;2,1;3-1;5,1;6-1;8,1;9-1;11,2;0-2;3。咿呀学语为0;9-0;11,词汇阶段为1;0-2;3。语料导入电脑之后,首先使用软件Cool Edit Pro(2.1版本)进行分音,然后使用软件Praat(5.1.37版本)对语音进行标注,最后使用脚本文件获取绝对时长。本文对语料采用严式国际音标标注,语音标注由本方向研究者完成,并由两名汉语语音专业研究者核对,内部信度达97.65%,外部信度达91.02%。本文主要有以下发现:1)辅音时长和时长变化趋势两名幼儿的辅音时长和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逐渐缩短和减少的趋势,年龄越小辅音时长下降幅度越大,随年龄的增长下降幅度逐渐变小。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时长及其变化的缩短和减少并不是一致的,两者往往并不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此外,女孩咿呀学语和早期词汇阶段的辅音时长并没有体现出显著差异,而男孩子的却有,因此对于幼儿语音发展的非连续性这一观点我们持怀疑态度。通过与父母亲的比较,我们发现幼儿在时长及其变异上的缩短和减少表现出一种向父母亲时长特点漂移的趋向性。2)性别对幼儿辅音时长的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女孩的时长相对要比男孩的长一些。基于两幼儿在六个年龄段里的辅音时长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在0;9-1;5年龄段,女孩的辅音时长普遍比男孩长;而在1;6-1;9阶段,男孩的时长开始逐渐变长;到2;0-2;3阶段,男孩大部分的辅音时长要比女孩的长。在对幼儿父母亲辅音时长数据进行对比后,我们发现女孩父亲的时长相对也要比男孩母亲的时长要长一些,因此结果证实了父母亲的语言特征对幼儿语言发展有特定的影响。3)基于发音方式的辅音音长差异从发音方式看,即使在不同的元音前面,两位幼儿辅音时长均呈现“不送气塞音<擦音<送气塞音<浊音”的规律。这一规律与前人对成人辅音时长的研究结果(边音和鼻音<不送气塞擦音和塞音<擦音<送气塞擦音和塞音)基本相似,唯一的不同点在于前人研究中成人的浊音时长最短,而本研究中浊音的时长要比其他辅音的更长。通过与幼儿的父母亲辅音时长进行对比后,我们发现他们的这一表现与成人是一致的,这一结果支持了早期交互假说。通过这一跟踪性研究,我们发现了南方汉语幼儿在语言发展上的一些时长特征,对非连续性假说持怀疑态度。通过与他们父母亲的对比,我们也证实了父母亲对于幼儿语言的时长变化存在影响,支持了早期交互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