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低幼儿童语音习得, Lenneberg(1967)提出了独立假设(IndependenceHypothesis),认为语言发展均受生理成熟条件的限制而不受成人语言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任何影响;Boysson-Bardies et al.(1989)提出了早期交互假说(Hypothesis ofEarly Interaction),坚持认为成人语言、社会文化环境是影响语言发展的关键因素,这种影响在幼儿早期语言中可以得到印证。本学位论文通过对一名以汉语为母语的长沙幼儿进行长期跟踪调查,意在探讨汉语幼儿其声调发展是否具有普遍规律还是个体差异;研究结果支持了上述哪一种假设。全文具体探讨以下三个问题:1)汉语幼儿何时习得声调?2)哪个声调最早被习得?是否阳平和上声最难掌握?3)汉语幼儿声调习得是独立于语言环境还是受到成人语言环境的影响?受试者是一名以汉语为母语的长沙幼儿。数据采集每月进行一次,每次持续时间为40-60分钟。语料在幼儿自然状态下录制,总计提取了2294个有效话语和1268个单音节词语。语料用严式国际音标标注。分音和标注由作者一人独立完成,由本方向研究生核对,内部信度达96.65%;后请三位汉语方向研究生再次核对,外部信度达92.5%。我截取了其一岁至两岁四个月总计14个小时话语中单独出现的或位于话语末的可识别的CV单音节的声调作为研究内容。本文采用Shi et.al(2009)将规整后的基频值转换成相应的T值的方法。在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有以下发现:1)在两岁的时候,该幼儿已经习得了四声调:阴平、阳平,去声和上声;尽管在阳平和上声的区分上偶有困难,但在语言产出中准确率较高。2)汉语四声调中,该幼儿在一岁两个月最早习得阴平和去声,在一岁六个月掌握阳平,上声到两岁才基本被习得。她对简单调,如平调、降调和升调的偏好反映了其早期声调产出的分布特征。其中,降调习得早于升调,这可能是由于降-升顺序的音高的时长比升-降顺序的更易减小,所以感知起来更明显。但是,她在阳平和上声上出现了混淆情况,感知困难、发声器官的不成熟、音系特征的相似性及汉语声调的标记性可能是其深层原因。3)随着幼儿与母语接触的增多,各项声调值在不同程度都向母语靠近。不管是数据上的表现,还是声学上的分析,其结果都支持了早期交互假设。该幼儿在汉语声调上的表现表明,韵律发展是普遍的发声规律与特定母语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