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引起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因素主要有骨质疏松、老年人活动不便、其他内科疾病等。随着老年人年纪增长,越来越容易发生股骨转子间骨折。目前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式主要有:非手术治疗、外固定支架固定、髓外固定、髓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等。由于手术方式相对较多,选择那种手术方式治疗尚无定论,目前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手术方式选择上,还存在较大争议,不同专业方向的医生持有不同的见解,创伤骨科的医生倾向于选择髓内系统固定,关节外科的医生则罗列了很多关节置换的优点。在手术技巧及内植入物的研究方面,已经有较多的研究,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也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然而股骨转子间骨折行PFNA治疗与THA治疗之间的围手术期失血情况的动态分析方面的研究,目前还不多。既往对于隐性失血的大量研究大多都是基于Gross方程进行,据我们统计,目前国内大部分医院的院前所使用的平车是无法完成对患者身高体重的有效评估,本文旨在通过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人工关节置换组与PFNA组的围手术期失血情况观察分析,加深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围手术期失血情况认识,尤其是隐性失血,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手术决策,提供客观参考依据。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经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A)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的围手术期失血情况。 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关节置换组67例,PFNA组82例。将患者分为四组:有输血的PFNA组(A组),有输血的THA组(B组),无输血的PFNA组(C组),无输血的THA组(D组)。观察并比较术前及术后第1、4、7天的血红蛋白、白蛋白、输血量等指标。 结果:A、B组术前白蛋白与术后白蛋白下降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C、D组术前白蛋白与术后白蛋白下降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组术前与术后第一天血红蛋白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后第一天与术后第四天血红蛋白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术后第一天与术后第四天血红蛋白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D组术后第四天与术后第七天血红蛋白差值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THA组输血量相对大。输血组白蛋白下降无统计学意义,未输血组THA白蛋白下降更加明显。手术以后两种手术方式都会使白蛋白和血红蛋白下降,输血PFNA组下降的时间略晚于THA组。两种手术方式,无论有没有输血,术后第四天以后血红蛋白都是明显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