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理的种植密度和施氮量是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关键。带状套作种植模式是近二十年来在四川省甚至是在西南地区新型发展起来的玉米主要种植模式,带状套作下的玉米通过扩行缩距使群体结构与单作相比截然不同。本试验于2018年在四川具有典型代表的三个带状套作玉米主产区(川南-仁寿、川中-乐至、川东北-平昌)同时开展,试验主要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三个种植密度A1:4.5万株/hm~2(农户习惯种植密度)、A2:6万株/hm~2(增密1.5万株/hm~2)、A3:7.5万株/hm~2(增密3.0万株/hm~2),设计三个施氮水平,B1:180 kg/hm~2(减施氮肥90 kg/hm~2)、B2:225 kg/hm~2(减施氮肥45 kg/hm~2)、B3:270 kg/hm~2(农户习惯施氮量),通过分析密肥协作对带状套作玉米群体产量、干物质积累、倒伏率及资源利用率等的影响,以期丰富四川丘陵旱地带状套作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与理论。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增密减氮对玉米产量及资源利用的影响增密使中、高密下的玉米产量比低密处理增加16.44%、19.26%。施氮量减少,中、高氮玉米产量无显著差异,低氮显著降低6.88%,仁寿、乐至试验点在中密中氮、高密高氮和平昌试验点在高密中氮下的玉米产量达到最高,比农户种植方式平均增产20.85%。三个试验点由于气候条件差异,乐至、平昌试验点的最高产量比仁寿试验点高6.75%、7.15%。三个试验点的最大光温水资源利用率均在高密高氮下达到,比农户种植模式平均提高了26.32%,其中花前光温水资源利用率差异较小,但花后资源利用率平均提高26.29%。表明增密减氮技术通过提高对资源的利用率,尤其是花后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发挥群体产量潜力,实现供需平衡,达到增产目的。各试验点间的最大资源利用率差异较大,仁寿试验点的最大RUE较乐至、平昌试验点高25.86%、17.11%,平昌试验点的最大WUE比仁寿、乐至试验点高37.91%、22.24%,各试验点间的最大HUE差异较小。2.增密减氮对玉米倒伏的影响种植密度增加至中密时,玉米倒伏率与低密相比,无显著差异,当密度进一步增加至高密时,玉米倒伏率显著提高4.96%。减少施氮量能够调控增密所带来的玉米倒伏。种植密度增加至6万株/hm~2,与高氮的倒伏率相比,低、中氮下的玉米倒伏率分别降低1.67%、3.06%;在高密下,除仁寿试验点在中、高氮下的倒伏率无差异,低氮下显著增加1.55%外,其余两地在中氮下的倒伏率最低,比高氮降低6.01%。3.增密减氮对玉米生产能力的影响增密使中、高密下的总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16.32%、22.23%。随着施氮量的减少,与高氮相比,中氮下的总干物质积累量无显著差异,低氮处理减少6.10%。仁寿、乐至试验点在高密高氮和平昌试验点在高密中氮下叶面积指数达到最大,比农户种植方式平均提高41.51%,叶片衰老速度减缓,总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平均增加23.79%、23.50%。表明增密减氮可提高玉米单位受光面积,提高对光的捕获能力,有利于花后干物质的积累与再分配,为玉米高产提供物质基础。4.增密减氮对玉米氮素积累的影响三个试验点的玉米植株总氮素积累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显著提高,中、高密条件下,总氮素积累量比低密平均增加10.70%、14.48%。施氮量减少,低、中氮的总氮素积累量比高氮分别降低了7.27%、1.19%。与农户种植方式相比,仁寿、乐至试验点在中密中氮下,玉米总氮素积累量平均增加了9.98%,花前氮素转运量提高19.41%,在高密高氮下,玉米总氮素积累量平均增加15.87%,花前氮素转运量及花后氮素积累量分别提高15.24%、20.61%。平昌试验点在高密中氮的花前氮素转运量、花后氮素积累量较农户种植方式提高19.62%、20.99%,总氮素积累量提高20.51%。表明仁寿、乐至试验点在中密中氮和高密高氮、平昌试验点在高密中氮下有利于花后氮素积累及花前氮素转运,为进一步增加玉米产量奠定物质基础。综上,仁寿、乐至试验点在6万株/hm~2施氮225 kg/hm~2、平昌试验点在7.5万株/hm~2施氮225 kg/hm~2能够保障玉米高产稳产,有效地降低种植成本,增加农户的种植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