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方言的助词“来”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daddy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莱芜方言中的助词“来”不仅应用广泛,而且用法独特。本文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搜索丰富的语料,通过总结归纳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来”的助词用法进行了梳理,并尝试从类型学的角度加以探讨。  首先,区分“来”的各种助词用法并予以描写和分析。莱芜话中的“来”分为动词“来1”,概述助词“来2”,事态助词“来3”和语气助词“来4”,其中,后两种用法是异于普通话的。在对容易产生混淆的“来3”和“来4”加以区分的基础上,本文从句式特点和语义特点两个角度重点描述了事态助词“来3”的两种体标记用法——进行体标记和经历体标记。“来”的语气助词用法也在描述范围之内。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来”与普通话对应词的使用异同,加深了对莱芜话里助词“来”的了解。  其次,研究事态助词“来”与动词的关系。事态助词必须置于句末,但“来3”却能表达不同的体意义,这跟动词的特点有关。本文采用[±动态][±持续][±完成]三个特征来对方言里的动词进行分类,并在分类的基础上,对“来”与动词的搭配加以分析。跟普通话的此类情况相比,莱芜话里的渐变结果动词不能与进行体标记和经历体标记“来”搭配。究其原因,是因为进行体所表达的动作都具有恒定性,同时,莱芜话不止“来”一个经历体标记,“过”承担了部分用法。因此,莱芜话里体标记“来”的用法偏窄。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构建了莱芜话的体系统,从而确定了“来”在整个体系统中的位置。  最后,从共时层面对比归纳不同语言里“来”的体标记用法。用作体标记的“来”广泛存在于汉语各个方言中,“来”由趋向动词发展为体标记的现象并不孤立。尽管语言类型不同,英语、法语里的趋向动词也有着类似的发展路径,然而在具体的发展方向上又有着不同。概括说来,莱芜话中趋向动词“去”没有“来”的语法化程度高,与之相反,英语中的趋向动词“来”没有“去”的语法化程度高,而法语中的“来”和“去”都演变成了一种体标记。语言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受普通话的影响,莱芜话里“来”的体标记用法正在逐渐消融。  本文选取莱芜方言中的助词“来”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希望通过对其语用的全面剖析,展现莱芜方言的特点,并从类型学的角度与其他语言加以对比分析,希望能为汉语体标记的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其他文献
文学和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两者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相互渗透的微妙关系,文学的音乐性也越来越引起关注。然而长期以来,研究者对于中国现代散文音乐性的关注并不充分。在中国现代散
“符号矩阵”是格雷马斯结构主义符号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被广泛接受和运用。卡勒、詹姆逊等人对格雷马斯的方法和成就曾有过出色的分析和运用,在国内,王一川、罗钢、吴泓
“诗格”,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法式”、“规则”作提示与规定的一类书。这类书在唐代大量产生,或是为了科举应试之需,或是为了给初学者提供作诗的具体技巧与规范,因而不免流于琐
学位
凌濛初在《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中创作了大量生动的形象,官吏形象即是其一。本论文就以官吏形象为切入点,来研究作者的创作背景与创作心理以及这两部作品中官吏形
随着艺术形式在当代的多元化和混杂化,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产生疑问:到底哪些是艺术品哪些不是。于是,大批的艺术批评家和艺术哲学家都参与到艺术品的解释中。同时,艺术品形式的多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期刊
数据来源:北京美兰德媒体传播策略咨询有限公司(CMMR)中国电视网络传播监测与研究系统的信息源来自互联网上主流的门户类、传媒类、社区类、博客类、论坛类、微博类、社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