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尾松次生纯林是一种亟待改造的森林类型,而在亚热带地区香樟是马尾松林改造的理想树种之一。为了完善马尾松林向香樟林改造的研究,以期更好地指导马尾松林改造的实践,本文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马尾松林向香樟林改造过程中的4种不同阶段群落为研究对象,对马尾松林改造各时期的林下植物多样性、土壤环境以及林下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环境间的关系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以揭示马尾松向香樟林改造过程中的林下植物群落特征及其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随着森林改造的进行,林下植物的种类数量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均呈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各时期林下物种多样性的综合排序为:改造中期>改造前期>改造后期>未改造时期;林下草本层植物的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变化程度大于灌木层植物。2.马尾松林经改造处理后,林下植物功能性状及其多样性整体上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其中改造前期、中期的功能多样性相对较高,而改造后期与未改造时期的功能多样性相对较低;“光响应性状”和“繁殖性状”的功能性状及其多样性变化趋势相似,但前者比后者对改造的响应更敏感,而“土壤性状”的功能多样性与乔木层林分密度高度相关。3.随着马尾松林改造的进行,土壤养分环境整体有所改善,但氮、磷含量呈降低的趋势。土壤细菌多样性大小则表现为:改造中期>改造后期>未改造时期>改造前期。4.林下灌木层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土壤水含量显著正相关,和有效氮显著负相关;草本层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土壤有效钾、pH、全氮、有效磷显著相关。林下植物功能多样性与土壤有机质、含水量、全磷、有效氮间表现出了显著相关性。综上,比较森林改造的各个时期,森林改造效果以改造中期的状况为最佳。马尾松向香樟林的改造整体上加速了群落的演替,增加了林下植物多样性,同时改善了土壤环境,提升了土壤细菌多样性。但在森林改造后期,乔木层对林下光照资源干扰严重,土壤呈现出氮缺乏等问题,这可能与香樟的种植密度过高有关。在马尾松林向香樟林改造的实践中,应从森林整体出发,调整造林密度,同时提倡混交的改造模式。凋落物养分归还较高的树种可以作为混交树种的优先选择,以增加土壤中的氮含量,促使森林系统中养分循环的良好运行。本研究为马尾松林改造、林下植物多样性保护、土壤立地条件改善、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和管理等各方面提供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