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分别在2013年和2014年的春季、夏季和秋季对白鱼泡湿地的7个采样点进行藻类植物标本的采集,并对水环境因子进行监测。通过对藻类植物的观察、鉴定,分析研究区域藻类植物的群落结构季节演替及环境相关性。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方法对藻类植物的群落组成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聚类方法对采样点之间的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合MDS探讨采样点之间的藻类植物群落结构的相似性;通过多样性指数对白鱼泡湿地内的藻类植物的组成结构进行分析,结合多种分析结论对白鱼泡湿地的水质做出初步评价,为湿地的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资料。 1.通过对白鱼泡湿地内藻类植物的初步研究,共鉴定了藻类植物232个分类单位,隶属于8门10纲18目37科73属。藻类植物的类群主要以硅藻门、绿藻门为主,两年藻类植物的平均细胞密度为19.495×106 ind./L。湿地内的藻类植物种类较为丰富,优势种群随季节有明显的变化,在春季多以硅藻门和绿藻门的部分种类占优势,在夏季多以蓝藻门的部分种类占优势。 2.对白鱼泡湿地两年的七项水环境因子进行监测,结果显示:平均水温为19℃。平均酸碱度为8.10,水体呈碱性。电导率的平均值为360.5?s/cm;溶解氧浓度的平均值为6.43mg/L;叶绿素 a含量的平均值为32.86?g/L;总氮浓度的平均值为1.37mg/L;总磷浓度的平均值为0.029mg/L。采样点 S5的总氮、总磷浓度较高,受农业污染较为严重,白鱼泡湿地内的部分水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污染。 3.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方法探讨白鱼泡湿地内藻类植物的优势种类与七项水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分析驱动白鱼泡湿地藻类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表明:水温、电导率、溶解氧、总磷和酸碱度为驱动白鱼泡湿地内藻类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4.根据各个采样点的藻类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聚类分析和多维标度分析(MDS),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采样点之间的藻类植物群落组成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MDS排序分析过程中,Sress指数均小于0.1,说明排序图能够准确的解释不同采样点之间的藻类植物群落的相似性,聚类分析与多维标度分析互相补充,更好的解释了不同采样点之间藻类植物群落结构的相互联系。 5.运用多样性指数对白鱼泡湿地的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Margalef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为1.778,Shannon-Wiener指数的平均值为3.041,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平均值为0.903,Simpson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为0.921,多样性阈值的平均值为3.382。综合以上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白鱼泡湿地的藻类植物多样性较好、丰富度较大、分布较均匀、群落结构较为稳定。研究区域内的水体生态环境较为稳定,水质基本处于轻污染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