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甙对小胶质细胞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以及促进神经干细胞向多巴胺神经元分化的研究

来源 :昆明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630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芍药甙(PF)对激活小胶质细胞的影响及促进神经干细胞(NSCs)向多巴胺(DA)能神经元分化的影响并初步探寻其可能的分子机制,试想为帕金森病(PD)的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寻找新的思路。方法:1.原代小胶质细胞的培养及鉴定 解剖分离2天内SD乳鼠大脑皮质区域,使用胰蛋白酶消化及机械吹打制成单细胞悬液,接种于含有10%FBS的完全培养基中培养;在8-11天后经摇床震摇和轻拍法纯化小胶质细胞,并用小胶质细胞特异性荧光CD11b/c对小胶质细胞进行免疫荧光鉴定。2.胚胎中脑腹侧原代神经干细胞培养及鉴定 用孕14d的SD大鼠,脱颈法处死后酒精充分消毒腹部,取出珠状胚胎,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分离胚胎中脑腹侧组织;将脑组织充分剪碎至≤1mm3,用NSCs完全培养基,火焰抛光消毒吸管并吹打后,通过200目过滤网过滤,形成单细胞悬液,离心(1200rpm,5min)后收集细胞。加入完全培养液重悬后,细胞密度控制为每毫升2×105个接种于T25细胞培养瓶,置于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每天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和情况。根据细胞代谢情况,每2-3d加1次液。原代经过大约3-5天培养后,使用特异性荧光蛋白巢蛋白(Nestin)对其进行鉴定。3.CCK法检测差异浓度芍药甙对MG活率的影响纯化小胶质细胞后,芍药甙溶于 DMSO,并分别以 0.25 mM,0.5 mM,1 mM,2mM 处理,37℃、5%CO2条件培养24 h,对照组加入相同体积的DMSO。将芍药甙预处理后的小胶质细胞每孔104接种于24孔板。37℃、5%CO2条件培养1-2 d。严格按照CCK-8试剂盒(碧云天)说明操作,490 nm波长,在酶标仪上测各孔OD值。4.ELISA法检测芍药甙对激活MG的影响实验分组:A.正常小胶质细胞组(MG):不施加任何处理因素。B.激活小胶质细胞组(LPS+MG):以LPS诱导活化小胶质细胞,不施加其他处理因素。C.PF作用正常小胶质细胞组(MG+PF)。D.PF作用活化小胶质细胞组:以LPS诱导活化小胶质细胞后,向细胞培养液加入PF(浓度参照第3步结果,作用时间同前)。收集细胞培养液,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液中炎症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神经营养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line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的表达水平。参照ELISA试剂盒说明(CUSABIO,96T),分别设标准品孔(7个浓度)、空白对照孔和待测样品孔依次加样、显色、终止、读板。在反应终止后5 min内立即移至酶标仪处,在波长为490 nm检测各孔的OD值。5.不同状态MG对NSCs存活、生长和分化的影响采用Transwell系统,下层培养神经干细胞,上层为MG,并进行如下分组:(1)NSCs单独培养组;(2)NSCs与MG共培养组;(3)PF处理过的NSCs与MG组。在共培养3d、6d、9d时,观察NSCs的存活、生长以及向DA能神经元分化的情况。在以上时间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神经营养因子的分泌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NSCs向DA能神经元的分化情况;WB检测各组神经干细胞向DA能神经元分化的相关标记基因和蛋白(Pitx3,TH,DAT)的表达水平。结果:1.胶质细胞混合培养至7-10d时,细胞充分多层生长。经轻拍法得到纯化小胶质细胞,经特异性标志物CD11b/c免疫细胞化学鉴定为阳性,纯度在96%左右。2.CCK法结果显示,在PF处理48小时,PF浓度在0.5mM时,对小胶质细胞活性增加(t=2.598,P<0.05)。3.ELISA检测结果显示,PF可显著抑制脂多糖引起的小胶质细胞的过度激活,显著减少炎症相关因子(IL-1、IL-6、TNF-α)的分泌,并能增加BDNF、GDNF等神经营养因子的分泌。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LPS在刺激小胶质细胞后,mTOR、HIF-1α和p-NF-κB表达水平均增加;加入PF后,mTOR、HIF-1α、p-NF-κB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原代NSCs培养7d后,可形成大量并悬浮的神经球,特异性标志物巢蛋白(Nestin)染色阳性。6.Transwell共培养后,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其他各组相比,PF处理过的MG+NSCs共培养组分泌更多的神经营养因子BDNF、GDNF。7.Transwell共培养后,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与其他各组相比,PF处理过的MG+NSCs共培养组有更多的NSCs向DA能神经元分化。8.Transwell共培养后,Western blot显示,与其各组相比,PF处理过的NSCs+MG共培养的DA能神经元分化标志基因及蛋白(DAT,Pitx3,TH)的表达量显著升高。结论:芍药甙(PF)可经过抑制小胶质细胞的过度激活,在抑制炎症相关因子IL-1、IL-6和TNF-α产生的同时,促进其分泌GDNF、BDNF等神经营养因子进而促进共培养的NSCs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其机制与其对mTOR、HIF-1α、p-NF-κB信号通路的抑制有关。PF有望成为PD治疗的潜在药物。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青少年抑郁障碍、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人群认知损伤的差异,研究抑郁障碍、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执行任务下前额叶激活模式,并分析认知功能与前额叶血流Oxy-Hb的影响,探讨不同疾病患者认知改变与执行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纳入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31例、双相障碍患者2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19例,健康对照组31例。采用重复性成套
[目的]探究首发或至少1月未服用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抑郁障碍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外周血浆中的proBDNF水平表达差异;探究抑郁障碍患者是否存在认知功能损害;分析抑郁障碍患者血浆中的proBDNF表达水平分别与疾病严重程度、认知功能是否存在相关性;探究proBDNF能否作为抑郁障碍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的生物学标记物。[方法]实验组与健康对照组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相匹配,采用ELISA法对73例抑郁障碍
[目 的]比较抑郁症患者与健康对照杏仁核亚区体积及杏仁核亚区之间结构协变连接的差异,探究其体积有差异脑区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比较焦虑性、非焦虑性抑郁患者和健康对照杏仁核亚区体积及杏仁核亚区之间结构协变连接的差异,探究体积有差异脑区与抑郁症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对155例首发未治疗抑郁症患者和178例健康对照进行头部结构磁共振扫描,利用Freesurfer软件对所有受试者杏仁核进行分割并得到各亚
[目的]既往抑郁症动物模型研究表明缰核(Habenula Nucleus,Hb)在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的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而其机制可能是由于Hb的簇状放电对大脑神经环路的影响,然而Hb对MDD患者大脑神经环路的具体影响原因缺乏深入的研究,且缺乏与之相关的临床特征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esting-state functiona
[目的]本研究通过评估处于不同病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皮层内抑制功能、临床症状和各种环境应激因素,探讨皮层内抑制缺陷是否稳定地存在于精神分裂症的各病程阶段;并进一步探讨皮层内抑制缺陷与认知功能和其他临床症状的相关性,以期探索精神分裂症的大脑皮层抑制缺陷机制,并为开发更有效的认知缺陷治疗措施指明方向。[方法]本研究共纳入精神分裂症患者122例,其中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首发组)36例,复发精神分裂
[目的]Gαq是G蛋白α亚单位家族的重要成员,是体内一个重要的信号通路蛋白。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人神经元样细胞株SY5Y和大鼠神经元样细胞株PC12中过表达Gαq明显增强了细胞的抗氧化损伤能力,机制可能与过表达的Gαq激活ERK、Nrf2通路、抑制NF-κB通路有关。进一步研究发现,过表达Gαq的神经元样细胞中SFPQ明显上调。SFPQ是一种DNA/RNA结合蛋白,参与了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
[目 的]缺血后适应可以通过激活大鼠早期再灌注过程中的自噬来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带来的损伤。自噬通过一系列自噬相关蛋白完成自噬的过程,其中Atg7是自噬结合系统和自噬体形成所必需的蛋白,它在自噬体的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研究Atg7在脑缺血后适应对脑组织保护中的作用。[方 法]使用Atg7-/-大鼠及SD大鼠,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MCAO模型),分别进行脑缺血-再灌注以及脑
[背景]重组腺相关病毒(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rAAV)在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然而,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的存在阻碍了病毒载体的有效传递。通过开颅定向注射是实现rAAV转染最常用的方法,但这增加了颅内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使得其临床应用受限。目前研究表明,低频聚焦超声(focused ultr
[目的]本研究采用低强度聚焦超声(low-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LIFU)对C57BL/6小鼠的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c)进行超声刺激,运用强迫游泳、旷场实验、Morris水迷宫、透射电子显微镜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等技术,从行为学、组织形态学以及神经生物
[目 的]随着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逐年下降,大量的重症脑卒中患者将转入ICU进一步生命、呼吸支持,导致后ICU脑卒中患者逐年增加。目前对后ICU脑卒中患者康复预后的预测尚没有系统的客观的方法体系,精准客观的预后评估可以帮助康复团队制定更切实可行的康复目标与康复计划,更利于及时采取最有效的康复措施尽可能地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并改善其生活质量。本研究拟探讨后ICU脑卒中患者康复预后的相关因素,并建立基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