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胆囊是浓缩、存储胆汁和排出胆汁的器官,是胆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是一种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胆囊动力下降会使胆囊的胆汁排出的功能受损,导致胆汁的淤积,加重胆囊的炎症程度,促使胆结石的形成。而胆石症时,结石刺激胆囊黏膜产生炎症发生氧化应激反应,又会进一步导致胆囊动力的下降[1]。ICC(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它是一类具有独立功能的间质细胞,最先被发现位于胃肠道平滑肌同神经细胞之间。组织形态学研究发现ICC突起插入胃肠神经和平滑肌细胞之间,三者相互连接形成独特的网络结构,称为神经-ICC-平滑肌网络[2]。研究表明,ICC在胃肠道运动功能的调控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胃肠神经-ICC-平滑肌网络系统是胃肠道动力基本功能单位[2]。2007年有学者确定ICC在人体胆囊中亦有存在[3]。接着又有学者在豚鼠胆囊和肝外胆管发现有ICC分布[4],证实了在肝外胆管系统及胆囊都存在有神经-Cajal间质细胞-平滑肌网络。为研究胆道动力障碍性疾病指明方向。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治疗方式主要有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方式[5]。一般无症状的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多采用药物治疗,此类患者常于体检时被发现患有此症。而反复发作的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则支持手术治疗,切除患病胆囊。近些年,随着国家的大力支持,一些疾病开始采用中医治疗,其中茵陈蒿汤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并取得较好疗效[6]。茵陈蒿汤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中药方剂由茵陈、栀子和大黄组成。作为治疗阳黄的经典方,清热除湿,疏肝利胆是茵陈蒿汤的主要功效之一。本课题组先期的研究发现[7]茵陈蒿汤在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中ICC的数量较病变时显著提高,达到缓解胆囊动力障碍的目的。目的:通过观察茵陈蒿汤治疗前后胆固醇结石豚鼠模型胆囊炎症程度、神经-ICC-平滑肌网络形态学结构及其超微结构的变化,探讨胆囊的炎症与ICC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茵陈蒿汤对胆固醇结石豚鼠模型胆囊神经-ICC-平滑肌网络的影响。方法:选取实验用普通级12-16周龄豚鼠30只,雌雄不限,体重为200±50 g,随机分为高胆固醇结石组(模型组)、茵陈蒿汤治疗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喂食经过配制的致石饲料,建立高胆固醇结石豚鼠模型,造模时间持续两个月[8],正常组豚鼠普食饲养。造模结束后茵陈蒿汤治疗组予以茵陈蒿汤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使用与灌胃中药同体积生理盐水替代中药进行灌胃,与治疗组做对照,喂食方法与之前相同,各组豚鼠同时灌胃持续4周时间。造模结束以后水合氯醛麻醉,打开豚鼠腹腔取胆囊组织,对各组豚鼠胆囊组织分别进行HE染色、MPO试剂盒检测、免疫荧光检测以及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结果:1.HE染色显示,根据光镜下观察到的组织细胞形态和胆囊组织结构的变化,可见粘膜上皮细胞排列错乱,局部上皮脱落,肌层细胞水肿代偿性肥大并发现有大量淋巴细胞侵润。对照组情况正常而茵陈蒿汤治疗组较模型组有明显好转。2.MPO试剂盒检测显示,治疗组的吸光光度值以及MPO活性介于模型组与对照组之间,低于模型组高于对照组。3.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c-kit、α-actin和PGP的表达结果显示,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较,荧光强度明显下降。治疗组较模型组荧光强度增强。4.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模型组豚鼠胆囊ICC突起数目减少,ICC细胞之间以及ICC与神经细胞及平滑肌细胞之间间隙增大。正常组ICC内富含各种细胞器,包括线粒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ICC与ICC之间以及ICC与平滑肌细胞间可见缝隙连接。治疗组ICC细胞突起损伤较模型组好转明显;细胞间有缝隙连接存在。结论:1.茵陈蒿汤的治疗能够减轻胆固醇结石豚鼠模型胆囊的炎症程度,增加ICC细胞的数量。2.模型组豚鼠胆囊组织中ICC数量减少,细胞结构受到破坏,ICC细胞之间以及ICC与神经细胞及平滑肌细胞之间的间隙增宽,连接数目减少,胆囊神经-ICC-平滑肌网络受损。茵陈蒿汤的治疗能够改善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