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是日本继川端康成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作家。他生于战时,长于战后,既受军国主义教育,也受民主主义影响;既继承了传统日本文化,也接受了西方的哲学思想。人生经历丰富的大江健三郎多采用自我言及的方式,来展现他立足个人而又超越个人的体验,这成为他创作的特色之一。他从个人的日常记忆、创伤记忆中取材,以自己曾经生活的森林村庄作为思想底色,立足边缘,挖掘了藏于其中的家族历史;同时,他又立足现实,关注政治,心系日本民族的发展。本文主要将大江健三郎的创作与记忆理论相结合,选取其创作各阶段的小说、随笔,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从三个维度,即个人记忆层面、家族记忆层面和民族集体记忆层面,展开研究,探讨大江健三郎作品与记忆之间的关系。本文分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梳理了大江健三郎的生平及创作历程,阐述了国内外对于大江文学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并说明本文的选题缘由及意义。正文部分由四章组成,分别从四个方面展开,第一章着重介绍了与记忆理论相关的内容,包括记忆研究的历史,记忆传承的载体、媒介以及从记忆主体角度入手对记忆进行的类型划分,为下文的分析阐述提供相关理论基础。第二章主要从个人层面着手,分析大江健三郎的个人记忆与带有自传性色彩的作品之间的关联,讨论大江在文学创作中对于记忆元素的运用方式,以及此种方式带来的对个人的益处。第三章从家族层面入手,结合具体作品研究了以家族为代表的四国村庄在大江健三郎文学中扮演的角色,分析了记忆在代际之间的传递方式,此外还探讨了记忆在凝聚家族力量方面的功能。第四章则从民族国家的角度出发,主要结合大江的随笔集,探讨了日本民族对于相关历史的记忆问题,论述了被主流记忆所排斥的边缘记忆的传承问题,于此过程中尝试发掘大江健三郎对于民族问题、历史问题的看法,探讨其所说的“不是那样的日本人的日本人”的具体内涵。结语部分则综合上述内容,简明扼要地提出本文的中心观点,即大江健三郎对于个人、家族、民族记忆的论述旨在探讨个人的存在与民族存在的问题,记忆的功能在于将过去的体验传递到现在,使当下的个人、集体得以正确地认识自身,树立起身份意识,并能够从记忆中汲取力量,从而成为更健全的人,创造更理想的民族未来。目前,国内外对于大江健三郎的研究为数不少,角度也各异,不过从记忆理论方向进行的研究数量尚且不多,这种状况给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空间。笔者希望本文能够从“记忆”这一较为新颖的角度,系统地串联起大江健三郎各个阶段的创作,为大江文学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