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马克思哲学中,最核心的概念是他用以解释人的现实存在的“感性的活动”或“对象性的活动”这一概念。从存在论上看,这一概念无疑是要对人的存在状态作出描述。当然,在马克思那里,他没有满足纯概念地把握人的存在。与他的哲学关注现实存在的人及其世界相契合,当马克思历史地考察人的本然存在样态时,“感性的活动”概念遂被理解为“生产劳动”或“生产生活”的活动。由于把“生产生活”看作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第一个历史行动,所以,马克思也就为人的历史的存在确立了一个起点上的根据。当马克思把历史分析的目光聚焦到私有财产的运动、特别是当代高度发达的私有财产运动的上面时,马克思发现,原来作为表现人自己感性生命的活动,产生了历史的歧出,即原来使人成其为人的那个“本真劳动”变成了“异化劳动”。人在异化劳动的境遇中,完全丧失了自己的人性或人作为人的本质。为了更加清楚地再现人的这一异化的存在状态,马克思具体分析了“劳动”和“资本”的对立,“私有财产”与人的“现实的感性生命”的关系等问题。通过分析,马克思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结论:人的感性生命的发展曾经需要私有财产,同样,人的感性生命的发展需要扬弃私有财产;而“无产”和“有产”的对立,在当代当被理解为“劳动”和“资本”一种内在的、能动的矛盾关系。正是基于上述结论,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人的异化存在状态毕竟会随着资本成为世界性的异己力量而变得不堪忍受。而这个时候,扬弃异化就成为一种必然。在异化劳动被得到积极扬弃的社会,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而不再是一种苦役,生存不再是一种压抑而是一种表演。因为,由于强制的、奴役人的社会分工的消失,加之人的自由时间的增多,为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自由发挥,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这是一个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个体和类、自由与必然之间的矛盾得到真正解决的社会,也是“劳动解放”中人的自由个性的存在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