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糊性理论的提出解决了科学、文学以及心理学等领域所涉及的许多问题,而模糊语言在艺术学科中的广泛运用也逐渐引起艺术家的重视,它可以被用来解决艺术创作中复杂的“心理效果”和“可视的现象”之间的关系。但由此也带来了许多问题:首先,国内出现了许多画家把“模糊”作为创作的风格,这是创作的误区。其次,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模糊性”在绘画中的理论研究仅局限于对认识的模糊性、情感的模糊性两大方面的论述,但对于模糊性绘画的产生和发展、什么是“绘画的模糊性”、以及是什么导致从清晰绘画到模糊绘画的演变等方面的涉及甚少。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论文围绕以下两点进行展开:一、结合中国传统绘画、文艺复兴时期写实绘画和印象派时期绘画“模糊”特征入手,提出即使是精确的画面形象,也有模糊的成分在里面,而这也正是文章论述的重点。二、提出模糊性不是区分具象与抽象绘画的标准,“模糊”是绘画表现上的一个“综合因素”,它是以“模糊的心理效果”和“模糊的画面形象”为因果关系的,并且着重阐述任何优秀的绘画作品其形式都与模糊性有着密切关联。文中用典型实例、以做比较的手法来说明正确的理解与合理的运用“模糊”是对提高艺术表现力有重要意义的。全文以“画面形象的模糊”展开论述,说明模糊作为表现手法的具体体现,以及分析造成画面形象模糊的原因。并在期间讨论视觉形象之外能“感知的艺术的形象”是否具有模糊性方面,强调了绘画创作因其受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与多变性的影响使创作中避免不了模糊化的倾向,而这点与模糊的“心理效果”又有着因果关系的。所以,绘画模糊性,不单是指表现手法的模糊,而是多个变量因素综合导致的结果,如果能正视这点,便能更好的理解模糊性绘画语言在艺术家和绘画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助于认识从文艺复兴时期到现代“纯粹的视觉”图绘其风格演变的内在规律。最后总结绘画模糊性语言因具有普遍性而伴随在绘画创作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