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乔叶是“70后”代表性女作家之一。自1990年代初涉文坛以来,乔叶以细致犀利的笔锋开创了独特的文学世界。从个体到群体,从日常空间到历史场域,乔叶的叙事题材与文学视野不断拓展,但灵魂叙事、生命关怀始终是其创作的核心旨归。无论是对个体身体经验的书写,还是对群体精神状态的描摹,乔叶的笔触总是探向人物心灵深处进行挖掘,省察生命中的残缺与断裂,呈现不同生存境遇下的伦理深渊。而难得的是,乔叶能够以宽广仁慈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乔叶是“70后”代表性女作家之一。自1990年代初涉文坛以来,乔叶以细致犀利的笔锋开创了独特的文学世界。从个体到群体,从日常空间到历史场域,乔叶的叙事题材与文学视野不断拓展,但灵魂叙事、生命关怀始终是其创作的核心旨归。无论是对个体身体经验的书写,还是对群体精神状态的描摹,乔叶的笔触总是探向人物心灵深处进行挖掘,省察生命中的残缺与断裂,呈现不同生存境遇下的伦理深渊。而难得的是,乔叶能够以宽广仁慈的“小说道德”来打量一切人与事,以温情悲悯的姿态抱慰个体的生命感觉,实现对伦理困境的救赎与超越。因此,乔叶的叙事伦理“是非极分明”,但根底张扬着一种“无差别的善意”。论文分为绪论、正文和余论三个部分。绪论部分对中西方“叙事伦理”理论的界定作了简单梳理,并以此为基础归纳了“叙事伦理”作为一种批评范式所包含的核心理论要义;其次概述了乔叶小说的研究现状,阐明了本文的写作思路和创新点。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讨论乔叶小说中个体生命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分别以身体和精神为切入点,透视“妓女哲学”、婚恋“失语”、极端犯罪等生存境遇下的身体“轻逸”状态;接续历史,进入“文革”“拆迁”、城市化等社会场域,楔入特定时代背景下群体性的精神误区。第二章从细密幽微的叙事视角、交错互见的叙事结构以及协谐悖反的修辞营构三个方面,分析乔叶小说中“叙事即伦理”的艺术表现形式。第三章探讨乔叶小说叙事伦理的思想意蕴,从宽广仁慈的写作姿态、温情悲悯的情感基调,以及个体有限的精神超越三层次阐述乔叶抱慰个体生命的伦理救赎之道。结论部分对正文进行总结,指出乔叶小说的价值和局限所在。乔叶小说在唯美的语言外衣下泄露心底的黑色,矛盾悖反的风格极具艺术张力,为当代文坛提供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同时,乔叶小说的局限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70后”作家普遍存在的艺术格局偏小、思想蕴涵不够厚重等共性特征。
其他文献
中国南方油画山水画派历经八年,现如今已经汇聚了来自12省和直辖市的28位艺术家,并且画派出现了照亮时代高度“领军”的风景油画家。这些艺术家在中国南方时常外出写生、举办展览和学术研讨会等,共同探讨风景油画的艺术语言的魅力。画派呈现的风景油画作品不仅需要在中国南方特定地域条件下分析其特点,也需要结合中西视角挖掘中国风景油画未来发展的潜在可能。在中西不断交融的今天,中国南方油画山水画派在历史中传承了绘画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全面进步,创新已成为筑牢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石,创造力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关键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已成为当前世界各个国家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和研究命题,而设计思维的培养是创新能力发展的有效方法。高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近年来十分注重大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但目前缺乏从顶层对设计思维培养的宏观性目标指导,不能围绕设计思维的培养组织递进式教学内容,不利于大学生设计
服饰作为人类的第二肌肤,有着形象化的审美特征,它不仅是人类生存的物质需求,更是人类生存于文明时代的精神需求。通过服饰可以分析出穿着者的文化素质和审美修养,甚至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尤其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管理下,服饰具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和穿着规章,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身份的象征,这也是学者们从绘画作品中判断古画所属朝代的依据之一。同时服饰作为独立的一门艺术学科,服饰造型本身就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知识在对发展现代经济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既可以高效地解决问题,同时也是企业乃至社会创新的基础,所以知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核心的作用。大量的研究表明,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然而大量实践研究表明,虚拟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意愿比较低,因此研究知识共享行为产生的前因变量,明确知识共享模型的产生过程成为学界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借助MOA理论框架模型,从动机、能力、机会三
戏剧文化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其发展状况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2004年8月,中国加入保护非遗公约,开始对大量非遗文化进行保护,其中戏剧文化的保护传承也得到重视。戏剧文化由于受到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导致戏剧文化与时代脱节,受众对象越来越少,戏剧文化急切需要保护传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锡剧是江南戏剧文化代表之一,同许多的戏剧文化一样都面临着时代淘汰的可能性,锡剧艺术发展近200年历史,
策略准备是二语任务设计重要因素之一,很多研究者从流利度、准确度和复杂度发现策略准备有助于写作产出,但是对潜在的写作过程了解不够深入。根据Hayes和Flower(1980)以及Kellogg(1996)的写作模型,写作包括计划、转译和检查等认知过程。由于潜在的写作认知过程会竞争有限的认知资源,写作者可能优先处理其中一个写作认知过程、暂停或终止其他写作认知过程,发生诸如写作停顿这样的非流利过程。停顿
技术让人与自然隔离,人与人变得陌生疏离,技术逐渐成为许多社会问题的主要根源。当今大学生是在技术生存背景下成长的一代,逐渐被技术所异化,生存遭遇技术困境。如何重建人与技术的和谐关系,引导大学生的技术化生存,已成为我们不能忽视的现实问题。本论文运用了问卷调查、访谈的方法,尝试对大学生技术教育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力图为大学生技术教育提供参照。首先,本研究中的技术教育是指对大学生开展的关于技术的本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争相开展新技术战略布局。作为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编程教育逐渐被国际教育界重视并成为新时代培养创新人才的实施重点。编程教育的普及在我国也备受关注,各类政策文件反复提及编程教育的推广与课程的开设。考虑到编程教育在当前和未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编程教学的开展需要予以重视。而编程迷思概念的存在是导致学习者编程错误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样需要格外关注。基于此,本研究将研
人力资本理论是劳动经济学领域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人力资本对劳动者收入的影响是劳动经济学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在传统人力资本理论的框架下,教育被作为劳动者能力的代名词,并被广泛运用于实际的研究当中。但越来越多的经验证据显示,传统的以教育为核心的收入估计方式会导致能力的遗漏;信号传递等理论也对教育能够代表劳动者能力这一论断提出了质疑。随着现代心理科学的发展,对于人的能力的测量成为了可能。学者们一方面对
新世纪以来的小说谍战叙事创作,无论是在表现形式、叙事效度以及文化内涵上都区别于当代其他的类型作品,将文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巧妙融合于一体。谍战叙事在创作中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不再是拘囿于动乱时代的革命性诉求,而是将缅怀英雄、维护和平与家国情怀作为主题意蕴,探寻谍战叙事蕴含的文化积淀与价值指向,在幽暗曲折、悬疑想象的艺术构思中,更深切地表达了个体在时代中的生存困境与精神诉求。论文共由绪论、正文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