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实生活中,人们随时要进行是非或对错判断,也需根据对象或行动的利弊做出抉择,这种对备选对象或方案进行评估和选择的过程即为决策(decision-making)。通常情况下,人们基于母语进行决策或判断。然而,在当前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交流越来越多地发生于以不同语言为母语的人群之间,甚至也需要在外语环境下完成决策任务与道德判断任务。近期的研究发现,人们对决策与道德判断任务的认知加工随表述的语言形式(母语/外语)的不同而发生改变,研究者称之为外语效应(foreign language effect)。自Keysar, Hayakawa和An(2012)发现外语效应以来,研究者在不确定决策和道德判断领域获得了该效应普遍存在的证据,并基于双加工模型提出了直觉(即情绪)加工被弱化和审慎(即认知)加工被增强两种理论解释,均获得了部分研究结果的支持。然而,既往的研究范式无法有效分离出情绪与认知加工两个子过程在外语效应中的效力,使得以往的研究结果依然难以回答外语效应的形成是直觉加工被弱化,还是审慎加工被增强,抑或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研究以道德决策为例,依据双加工模型理论,采用可有效测定直觉加工与审慎加工相对贡献的加工分离范式,以及能分别影响直觉加工与审慎加工作用的积极情绪干扰范式与认知启动范式,通过三个实验深入考察使用外语进行道德决策时对直觉加工和审慎加工的影响,以阐明外语效应的形成机制。研究主要获得以下结论: (1)道德判断中的外语效应存在于以中文为母语的中国被试中,相比于母语中文,使用外语英语时人们更倾向于做功利主义判断,即更支持符合多数人利益的行为。 (2)相比于母语,外语提升了审慎加工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是诱发外语效应的主要原因。 因此,道德判断中外语效应主要是由于审慎加工被增强所致,且表现为审慎加工的增强提升了人们在外语语境下的功利主义判断。该结论不仅对深入理解外语效应形成的心理机制及语言的功能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助于拓展和完善双加工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