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课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研究——基于北师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科书的文本分析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8x8x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课作为一门新兴课程在当前的中小学课堂逐步开展,这是一门从儿童广泛的社会生活中攫取素材,旨在促进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对课程内容进行研究是进一步理解该课程的基础。 本研究以教科书为主要着眼点,选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3~6年级,共8册)为分析样本,对其中蕴含的价值取向进行初步的梳理和分析,试图弄清以下几个问题:教科书体现了哪些价值取向?它们是如何体现的?这些价值取向及其呈现方式是否适应社会和学生的发展需求?依循这样的思路,研究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通过对价值取向、教科书等核心概念的界定,对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再从教科书的本质特征入手,阐明教科书是社会文化的浓缩,是主流价值观的物质载体和社会控制的有效工具,并根据研究需要建立价值取向分析的框架。 2.结合具体的分析文本,对类属于生活常识、历史常识、地理常识等领域的知识进行价值取向的归类和统计。 3.总结和反思。总结:教科书基本符合国际社会的道德标准和我国的传统文化;教科书承载着国家和社会认可的价值观;教科书知识的选择呈现社会本位的取向;教科书的内容体现时代特征,但仍需更新;教科书呈现一定“城市化”和“成人化”倾向。反思:关爱生命,树立和平正义观念,倡导人文精神的回归:以育人为本,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彰显人的主体性: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倡导学习者本位的新型知识观;倡导多元文化教育,实现人类文化的和谐共存。
其他文献
随着统计内容进入中小学课程,统计内容的相关研究也显的日益迫切。统计本身在高中课程中的引进和呈现方式都有广阔的研究空间。教师只有真正理解统计内容以及教材的编写体系和
本文从阐释学视角在课本知识、学生和教师三者的复杂关系中探讨教师主体性及其发展问题。   第一部分,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师主体性概念作初步界定及理论基础介绍。在阐释
李蒸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曾任北平师范大学校长,民国时期积极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革和进步事业,其教育活动贯穿与近代中国的许多重大教育事件中,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国近现
为开发综合性能优异的复合保暖非织造材料,以聚酯-聚乙烯(PET-PE)双组分皮芯结构复合纤维为主体,通过热风工艺,采用自然沉降法使SiO2气凝胶粉末粘附于复合纤维表面,制得SiO2
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研究制定适合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的技术标准,规范教育信息化领域的资源共享和系统互操作问题,为教育信息化的资源开发和系统构建
为深入研究抗冲击三维正交机织物的破坏机制,通过有限元建模分析,以三维正交机织物为靶体,在纱线尺度细观结构模型上计算其在不同初始速度球形弹体冲击下的渐进破坏过程.对不
为解决涂层商标织物打印时吸墨速干性能差、打印图案不清晰等问题,通过对涂层剂粒径、涂层浆料流变性能,以及涂层商标织物的质量损失率、接触角和清晰度等性能进行测试,研究
本文从高师声乐技法课教学的实际状况出发,指出了现行高师声乐技法课教学中存在沿用专业音乐学院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其表现,分析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原因,提出高师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