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器材公司展会模拟口译实践报告──目的论视角下的口译困难与策略研究

来源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iver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世界各国在经济领域的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如今已成为最为重要的几个经济体之一。中外经贸往来变得空前繁荣,跨国投资,商务互访,业务洽谈等迅速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质量的商务口译对经贸合作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通过模拟展会的实战练习,本文梳理了商务口译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如未知术语、冗余信息、交流中断的问题,根据目的论的三个原则归纳了应对口译困难的策略。首先,商务口译是一种目的性明确的口译实践,其以促进、达成商务交流双方的合作为目的。商务口译员的所有应对策略都应该为实现这个目的而服务。其次,从目的论的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归纳出来的口译策略对商务口译实践有很强的解释力。省略和询问策略可使目的语与源语保持一致性,改述策略有助于使源语信息符合目的语规范。本文最后总结了此次研究的重点内容,研究的局限性,并就今后研究方向给出建议。希望本文能够为商务口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其他文献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非裔美国文学异军突起,成为美国最重要的文学之一。爱丽丝·沃克作为非裔美国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深切关注美国黑人的生存困境与创伤历史。童年时,爱丽丝·沃克的右眼被哥哥用玩具枪恶意射伤致使暂时失明,因未得到及时治疗留下永久的疤痕;后又不幸失身怀孕,曾企图自杀,最终在朋友的帮助下做了流产。因此沃克遭受过严重的创伤。她又从父母身上,看到了白人对黑人的经济剥削和精神压迫。沃克深切感受到黑人所遭受的父权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创伤。因此,她从个人与家庭经历出发,以创伤书写展现黑人群体的创伤,试图为黑人的创
二十世纪英国作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关注的是不同文化面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透过这些关系所折射出来的冲突与隔阂。在其所著的六部长篇小说中,《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可谓是其中基调最明快的一部。书中女主人公露西对爱情和真我的追求令人津津乐道。小说结尾,在冲破一连串的羁绊之后,露西和乔治回到他们当初相遇的意大利,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这样童话般美好的结尾无疑体现了作者对迂腐与虚伪的英国中产阶级社会的抨击,以及对现实生活的美好愿景与期望。但是看到问题容易,解决问题难,看到“风景”容易,找到“房间”难。
  本文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趋频繁,国际影响力也不断提高。在这一大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变得尤为重要。其中,政治文本负有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执政理念和方针政策,反映国内发展情况和树立国家良好形象的使命,因此,政治文本的翻译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本文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基础,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为例,通过中英版本的对比分析,探讨当今政治文本复杂多变的翻译生态环境,以及译者如何适应并做出恰当的选择,尤其是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从而在原语和目的语之
习近平总书记博览群书,多年来在其讲话或著作中常常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基于身体及文化体验运用各种类型的隐喻来凸显独特的民族气质以及领导人的治国安邦的哲学,并形成了其独特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充满了语言魅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与中央文献工作室、中国外文局共同汇编。该书承担着宣传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解释中国的领导人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是国际社会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窗口,寻找中国问题的一把钥匙。
  政治与语言不可分离。政治话语中充满了大量的隐喻,换言之,政治隐喻在政治话语中普遍存在
本文立足于弗洛伊德的死本能理论,采用文本细读和定性分析方法,分析艾莉丝·默多克的《大海啊,大海》中主人公查尔斯的死本能从潜意识到意识的心理变化过程,死本能受到压抑的原因,以及死本能从潜意识转变为意识的原因和结果,以此探讨意识对道德实现的作用。
  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包含对小说作者艾丽丝·默多克的介绍、文献综述、研究意义以及死本能理论的简述。第二章主要论证主人公查尔斯的死本能是作为一种潜意识而存在的。本文对死本能存在的探索主要通过梦、幻觉,否定以及对死亡意识的抵抗。第三章探讨了查尔斯压抑死本能的原因
作为非裔美国女性文学的领军者,托尼·莫里森把种族与性别作为写作的两大重要元素。2015年,托尼·莫里森发表了她的第11部小说《上帝救助孩子》。托尼·莫里森在这部小说中描绘了美国当代社会黑人儿童的成长危机和生存困境。通过对女主人公布莱德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多重危机与创伤的分析,本论文旨在探讨小说的后现代叙事策略,并进一步揭示童年创伤和黑人女性身份追寻的社会问题。同时,布莱德努力克服童年创伤,追寻自我的经历为那些曾受到侵害的儿童走出童年创伤的阴影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上帝救助孩子》自出版以来深受东西
菲利普·罗斯创作的《人性的污点》是“美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2000年问世之初即获《纽约时报》力荐,次年获得福克纳奖。小说以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为背景,讲述了科尔曼·西尔克选择身份越界从而引发的一系列悲剧的故事。《人性的污点》中的人物形象丰满,小说主题丰富且深刻,近年来学者对其关注度有增无减。目前国内外学者多对小说的多重主题和写作技巧进行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基于文学伦理学、存在主义和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但对作品中的建筑意象及其文学意义缺乏关注。基于建筑现象学理论,本文探讨了此小说中的建筑在塑造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