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P/AP+死+了”格式研究

来源 :三峡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eo55121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VP/AP+死+了”格式是现代汉语口语中一个常见的格式,以往对这个格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进入该格式中的“VP/AP”的语义特征的描写和将“VP/AP+死+了”和“VP/AP+极+了”格式进行对比研究,对补语“死”的语法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本文以“VP/AP+死+了”述补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邢福义先生的“小三角”理论,从语表形式、语里意义、语用价值三个平面对“VP/AP+死+了”格式进行多维度的考察,并将“VP/AP+死+了”格式与其相关的“VP/AP+得+要死”格式进行对比研究。本文通过对北大中文语料库中语料的考察,分析该格式中的构成成分,能进入“VP”句法位置的动词是动作动词、心理动词和生理动词;能进入“AP”句法位置的形容词是静态形容词、动态形容词和评价类形容词;“死”分为动词、形容词和副词三类;“了”分为语气助词和时态助词两类。“VP/AP+死+了”格式在句子中充当的句法成分是谓语或谓语中心、补语、定语,该格式能受副词修饰,并能在紧缩句中出现。  根据该格式中“死”的三种不同语义,将格式细分为“VP/AP+死v+了”、“VP/AP+死a+了”和“VP/AP+死1+了”,并分析“VP/AP+死+了”格式对“VP/AP”的语义选择限制,进一步探讨该格式中“死”的语义指向。该格式中表示结果的补语“死”的语义指向施事或者受事,而表示程度的补语“死”的语义指向性状、动作(谓词)本身。  本文从应用范围、修辞格和感情色彩方面对“VP/AP+死+了”格式的语用价值进行了初步的探讨,“VP/AP+死+了”格式主要应用于口语中,蕴含了夸张修辞格,它具有褒义、贬义和中性义的感情色彩,并且出现了“贬义色彩”弱化的趋势。  最后从句法、语义、语用角度将“VP/AP+死+了”与格式“VP/AP+得+要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了比较。
其他文献
“过”既可以充当谓语动词,也可以充当趋向补语和体标记。“过”意义的演变从实到虚,虚化过程可概括为从谓语动词到趋向补语再到体标记。“过”充当趋向补语处于这条虚化过程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知识分子题材创作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具有同构关系,而宗璞的知识分子题材创作可以称得上一部浓缩的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命运史。作为中国当代文坛少有的
三国故事经过数百年的变化和发展,其中的人物形象也在不断地发生演变,最具有代表性地应属周瑜,故本文拟从三个时期梳理周瑜形象的演变,从而探析其形象发生演变的原因。  
王念孙是传统小学之大家,其训诂学巨著《广雅疏证》影响深远。自《广雅疏证》问世,研究之作就不断出现,总得看来,已经涵盖了文献学和语言学的各个方面,本文从文字学的角度对《广雅
语气词的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留学生习得语气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是否可以准确地表达意义和情感,是否可以顺利地完成言语交际活动。而在现阶段的对外汉语教
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立足于小徽州,面向大徽州,内容广博深邃,具有儒教化、宗族性、兼容性、扩张性的突出特点。吴组缃、张恨水、苏雪林这三位来自徽州地区的现代作
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至唐代,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创作小说,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小说的成熟,其中的爱情题材代表了唐传奇的最高成就。唐传奇作家以敏锐的目光,将以前小说中较少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