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D巴马小型猪肝脏常温机械灌注下劈离肝脏移植的实验研究

来源 :天津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gzz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肝脏移植是治疗各种终末期肝病的根治性方法,近年来供肝短缺日益明显,劈离肝脏移植(Split liver transplantation,SLT)可将一个肝脏劈分给两个受者,提高了供肝利用率。体外劈离一般是在冷保存条件下进行,其缺陷是延长了冷缺血时间,增加了术后血管和胆管并发症及移植物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体内肝脏劈离缩短了缺血时间,但只能在循环稳定的脑死亡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death,DBD)患者进行。目前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irculatory death,DCD)肝脏所占比率越来越大,如果能够对DCD肝脏进行劈离肝移植则会进一步扩大供体来源。DCD患者的循环状况不适合体内劈离,体外劈离又会给经历较长时间热缺血损伤的DCD肝脏带来额外损伤。常温机械灌注(Normothermic machine perfusion,NMP)能够通过连续提供氧气、营养物质,维持细胞的生理机能及代谢,修复肝脏损伤。本研究拟构建简单、稳定、实用的NMP灌注保存系统,并探讨NMP对DCD猪肝SLT的保护作用。方法1.巴马小型猪肝脏解剖学研究:结合文献并通过对5只巴马小型猪腹部和肝脏进行解剖研究,观察肝脏各叶的大小,观察肝动脉、门静脉、胆道和肝静脉的解剖分布走行以及肝脏劈离面的选择,为肝脏劈离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2.猪原位无转流劈离肝移植的研究:选用健康巴马小型猪20只,分别按文献方法获取供肝和原位无转流肝脏移植(预实验组),以及改进方法获取供肝和原位无转流肝脏移植(实验组),比较两组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生化、术后并发症和生存率,掌握猪原位无转流肝脏移植手术技巧及验证模型的稳定性;选用健康巴马小型猪10只分为供体组和受体组,按前面所述实验组方法获取供肝,供肝在冷保存过程中沿肝中裂劈离,注意保护门静脉右中叶支和右外侧叶胆管,以右半肝为移植物行原位无转流劈离肝移植,观察术中情况、术后化验、术后并发症和生存率,掌握劈离肝移植手术技巧。3.常温机械灌注DCD巴马小型猪劈离肝脏移植研究:选用健康巴马小型猪10只,随机选取5只作为灌注采血用,其余5只在供肝获取时建立功能性热缺血30分钟和无循环热缺血10分钟DCD模型,进行DCD肝脏体外NMP,观察NMP过程中门静脉和肝动脉灌注压、灌注液流量和胆汁分泌量变化,检测胆汁中碳酸氢盐和胆汁PH值,测量灌注液乳酸及ALT、AST变化,评估肝脏活力并改进灌注液组成、灌注通路设计和灌注模式;DCD猪肝脏常温机械灌注下劈离肝移植研究:巴马小型猪30只,其中10只作为采血用,其余20只分为供体组和受体组,每组10只。供体组均建立功能性热缺血30分钟和无循环热缺血10分钟DCD模型,受体组随机分为冷保存DCD肝脏劈离移植组(冷保存5小时)和NMP保存DCD肝脏劈离移植组(冷保存2小时后NMP 3小时),每组5只,分别进行右半肝供肝原位无转流肝脏移植,比较两组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生化、术后并发症和生存率。结果1.巴马小型猪肝脏解剖与人有一定区别,其固定韧带薄弱,肝动脉分支多,门静脉右中叶支起于门静脉左干起始段。胆管有多种变异,尾状叶和右外侧叶胆管绕行汇入左肝管约占2/3。下腔静脉与尾状叶间难以解剖分离,左半肝移植需重建替代下腔静脉的血管。肝中裂平面左右肝之间的交通支较少,在此平面进行劈离可将肝脏分为左右侧体积相近的两个半肝。2.采用改进方法获取供肝和原位无转流肝脏移植,有利于无肝期血液动力学稳定,术后出血、低体温发生率显著降低,预实验组7天存活率20%,实验组7天存活率80%。冷保存肝脏劈离过程中无门静脉右中叶支的损伤,无肝脏断面搭桥重建肝静脉,与全肝移植实验组对比,劈离肝移植术后ALT、AST均显著增高,生存率稍低(80%对60%)。3.通过在门静脉灌注通路添加压力缓冲装置,保证了灌注期间灌注压力的可控性,采用20分钟内逐渐升温升压的NMP灌注模式,DCD肝脏在体外灌注期间,血液动力学稳定,灌注液乳酸由灌注初期6.04±0.54mmol/L下降到结束时1.96±0.294mmol/L,NMP期间分泌胆汁逐渐增加,NMP结束前胆汁PH和碳酸氢盐浓度分别为7.59±0.04和32.98±1.04 mmol/L。与冷保存DCD肝脏劈离移植组比较,NMP保存DCD肝脏劈离移植组开放后循环更加稳定,其术后在3天生存率为60%,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巴马小型猪有其特殊的解剖学特点,右半肝供肝移植宜选择肝中裂为劈离面,劈离时需注意防止损伤门静脉右中叶支和右外侧叶胆管;采用改进方法获取供肝和原位无转流肝脏移植的实验模型稳定,但是与全肝移植对比劈离肝移植仍然会对动物恢复造成显著的影响;在门静脉灌注通路增加压力缓冲装置可使灌注血液动力学更稳定,在灌注早期采用逐渐升温升压的NMP灌注模式,在NMP灌注后期进行肝脏劈离,可以修复肝脏并减少灌注机械性损伤。NMP期间通过对灌注液乳酸和分泌胆汁的检测,可以进行肝脏活力的评估。通过对比静止冷保存和NMP条件下DCD猪肝劈离肝移植,证明了NMP保存对DCD猪劈离肝移植的保护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1.本研究应用RNA-seq技术检测初治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evere aplastic animia,SAA)患者、正常对照外周血CD8+T细胞中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和信使RNA(messager RNA,m RNA)的表达变化。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差异表达lncRNAs的作用靶基因,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注释
目的: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分析PNH患者CD59-和CD59+粒单细胞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和mRNA,筛选并研究其在PNH克隆增殖中的作用,初步探讨LncRNA促进PNH克隆获得增殖优势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探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evere aplastic anemia,SAA)患者接受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nti-human Thymocyte Globulin,ATG)治疗前后P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农村地区处于低社会经济地位人群的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动脉斑块的发病率,寻找影响农村居民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发病的危险因素,为今后在农村地区进行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动脉斑块的相关危险因素干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该研究为于2014年5月在天津蓟县杨津庄镇对45岁及以上的居民进行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基线调查记录了该人群的人口学特征,既往疾病史,个人生活习惯和体格检查结果,并对该研究人群进行了颈
面神经形态纤细,走行迂曲,其分布存在较多的变异。腮腺段面神经周围有血管、腮腺导管和淋巴结,颞骨段面神经周围基本全程被骨质包绕,因此该区域扩散张量成像(DTI)伪影严重。多次激发分段读取扩散加权成像(DTI-RESOLVE)能够显著减少磁敏感伪影和流动伪影,尤其适合对距离体表较近的腺体成像。本研究使用该DTI序列对腮腺和颞骨段面神经成像,采用共同空间和兴趣区对面神经进行组水平分析,以探索腮腺内面神经
背景:老年人的高龄化通常伴随着许多疾病的发生,为社会增加医疗、经济等负担。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function,ANS)功能在老年人中随年龄增加呈现逐渐衰退的状态,且与许多老年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相关。以肌肉力量,步行速度,平衡功能为主的身体活动能力下降在老年人中同样普遍存在,与多种疾病相关,以进行性衰退为特点。在老年人中,尤其是在老年人不同状态下
目的研究circCHFR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人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迁移、炎症及氧化应激的影响;从分子生物学水平验证circCHFR调控VSMCs生物学行为的机制,深入探讨circCHFR/mi R-214-3p/Wnt3/β-catenin途径在ox-LDL诱导的VSMCs增殖、迁移、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中的调控机制。方法运用ox-LDL诱导VSMCs构建动脉粥样
研究目的:先天性免疫系统是机体防御病原体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其中RLR-MAVS信号通路是先天性免疫系统抵抗病毒入侵的关键信号通路。RNA病毒感染后,可以激活RLR-MAVS信号通路,从而调控一型干扰素以及促炎症因子的表达,此信号通路的失调或者过度活化将引起多种疾病。因此,探究这一信号通路的精细调控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我们还希冀借由RLR-MAVS抗病毒信号通路调节机制的研究,明确一些未在
目的:天然免疫是机体抗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近年来,相关研究证实泛素化及去泛素化修饰在机体天然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YOD1作为Otubain去泛素化酶家族重要成员之一,其在天然免疫中的研究相对较少。我们的研究旨在探究YOD1是否通过其去泛素化功能参与到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中,并探明YOD1对MAVS介导的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从而阐明YOD1在天然免疫中的调控机理,为细胞抗病毒反应提供了新的见解
目的:在哺乳动物中,端粒由TTAGGG的重复DNA序列及端粒结合蛋白Shelterin共同组成,端粒在维持染色体完整性、防止染色体融合、保持基因组稳定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与大多数基因组DNA不同,端粒DNA的重复序列容易形成高级结构,比如T-loop以及G-quadruplex(G4)等,特别是由于G4结构的存在,DNA双链不能作为DNA复制模板。为了使端粒正常复制,需要打开G4结构。我们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PTM)种类繁多,在调控酶的作用下动态变化,参与各种生理病理过程的调控,具有极为重要的生物学意义。近年来,赖氨酸新修饰的发现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其中赖氨酸-2-羟基异丁酰化(Khib)是最近报道的一种组蛋白新型酰化修饰,研究表明该修饰在人源组蛋白上的发生能够调控基因转录,在酵母组蛋白上的发生与葡萄糖稳态相关,暗示了K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