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氨酸-2-羟基异丁酰化在原核生物中的组学特征、调控酶及功能研究

来源 :天津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f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PTM)种类繁多,在调控酶的作用下动态变化,参与各种生理病理过程的调控,具有极为重要的生物学意义。近年来,赖氨酸新修饰的发现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其中赖氨酸-2-羟基异丁酰化(Khib)是最近报道的一种组蛋白新型酰化修饰,研究表明该修饰在人源组蛋白上的发生能够调控基因转录,在酵母组蛋白上的发生与葡萄糖稳态相关,暗示了Khib在真核生物中重要的功能。然而该修饰在原核生物中是否有存在?以及其生物学功能和对原核生物的影响都尚不清楚。基于此,本论文从Khib在原核生物中的发现、分布规律、生物功能和调节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通过免疫印迹实验发现了Khib在包括大肠杆菌(E.coli)和奇异变形杆菌(P.mirabilis)的原核生物中的存在。然后,通过亲和富集和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在P.mirabilis的1051个蛋白上鉴定到4735个修饰位点,并结合生物信息学解析了Khib的分布规律、组学特征、分子网络和通路,这是第一次在原核生物中对Khib的发现和系统表征。进一步研究表明,Khib分布广泛,且很多定位于重要的蛋白功能区域,预示其对底物蛋白的调控潜力。这其中,代谢调控酶上的Khib最为丰富,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我们证明了代谢酶烯醇化酶(ENO)的K343位点,以及二磷酸甘油酸变位酶(GPMA)的K18位点的2-羟基异丁酰化修饰的发生降低了代谢酶自身活性,并且通过分子对接的方法,证明了由于修饰的发生会使得底物分子2-磷酸苷油酸(2PG)远离代谢酶(ENO和GPMA)的活性中心,造成蛋白酶与底物之间结合的改变,从而阐述了Khib影响代谢酶活性的分子机制。同时我们也证明了不同的碳源代谢能够调控体内Khib的水平。至此我们的研究表明该修饰的发生依赖于代谢,同时又对细胞代谢具有调控功能。为了进一步揭示Khib的调控机制,我们开展了Khib去修饰酶的研究。首先,采用我们最近研发的“基于多价态亲和光交联赖氨酸修饰结合蛋白分析新方法”,并联合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发现了Khib的特异性结合蛋白,并从中筛选出Cob B作为潜在的去修饰酶。接下来我们分别构建了过表达和敲除Cob B的细菌体系,结合免疫印迹实验从体内水平证明了Cob B在细菌体内具有去除Khib的能力;同时,我们通过体外实验,在蛋白和多肽水平上,证明了Cob B可以去除Khib的能力,深入研究了其活性位点、辅酶、去修饰酶抑制剂的影响,并从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表征了酶活性质,从而首次发现并证明了原核生物的Khib的去修饰酶Cob B。在此基础上,我们发现了Cob B的R58是其发挥去除Khib活性的关键位点。进一步,借助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了Cob B体内靶向的Khib位点和分子网络,在定量的5799位点中揭示了99个显著调控位点。最后,通过一系列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我们证明了在菌体内Cob B通过去除代谢酶ENO-K343hib使得ENO活性增强,进而改变代谢,影响细菌生长的分子机制。在修饰酶方面,通过结构分析和酶活预测,我们构建了E.coli中18个GNAT家族的乙酰化转移酶的过表达体系,结合免疫印迹实验来初步筛选Khib的修饰酶。通过实验筛选出Ypfi作为Khib的潜在修饰酶,并通过Ypfi敲除体系进行了验证。接下来我们通体外实验进行蛋白水平修饰反应,并结合免疫印迹实验进一步验证了Ypfi的Khib修饰酶活性。借助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了Ypfi体内靶向的Khib位点和分子网络,在定量的4351个Khib位点中揭示了467个显著调控位点。在体外实验中,我们还发现Ypfi的Khib修饰酶功能依赖于ATP,且R319位点影响Ypfi同ATP结合,进而影响Ypfi的修饰酶活性。结合蛋白的定点突变实验我们发现,Ypfi能够特异性地催化E.coli中的关键类组蛋白H-NS的K121位点发生2-羟基异丁酰化。同时通过EMSA实验我们发现H-NS K121位点的2-羟基异丁酰化修饰能够影响H-NS与DNA的结合。进一步,通过Ypfi与H-NS反应后的EMSA实验,我们证明了Ypfi能够在体外水平介导H-NS K121位点2-羟基异丁酰化的发生来影响H-NS与DNA结合的分子机制。总之,本论文运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和生化手段,首次在原核生物中发现了Khib,表征了其分布特征、鉴定并验证了其修饰酶和去修饰酶,解析了该修饰对原核细胞代谢和转录的调控功能。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重组可溶性小鼠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apoptosis inducing ligand,TRAIL)干预治疗免疫介导的SAA模型小鼠,观察其对SAA小鼠模型疗效;探索并建立CD8+T细胞体外刺激培养体系,分析探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evere aplastic anemia,SAA)中TRAIL对CD8+T细胞功能的影
目的1.本研究应用RNA-seq技术检测初治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evere aplastic animia,SAA)患者、正常对照外周血CD8+T细胞中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和信使RNA(messager RNA,m RNA)的表达变化。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差异表达lncRNAs的作用靶基因,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注释
目的: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分析PNH患者CD59-和CD59+粒单细胞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和mRNA,筛选并研究其在PNH克隆增殖中的作用,初步探讨LncRNA促进PNH克隆获得增殖优势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探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evere aplastic anemia,SAA)患者接受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nti-human Thymocyte Globulin,ATG)治疗前后P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农村地区处于低社会经济地位人群的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动脉斑块的发病率,寻找影响农村居民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发病的危险因素,为今后在农村地区进行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动脉斑块的相关危险因素干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该研究为于2014年5月在天津蓟县杨津庄镇对45岁及以上的居民进行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基线调查记录了该人群的人口学特征,既往疾病史,个人生活习惯和体格检查结果,并对该研究人群进行了颈
面神经形态纤细,走行迂曲,其分布存在较多的变异。腮腺段面神经周围有血管、腮腺导管和淋巴结,颞骨段面神经周围基本全程被骨质包绕,因此该区域扩散张量成像(DTI)伪影严重。多次激发分段读取扩散加权成像(DTI-RESOLVE)能够显著减少磁敏感伪影和流动伪影,尤其适合对距离体表较近的腺体成像。本研究使用该DTI序列对腮腺和颞骨段面神经成像,采用共同空间和兴趣区对面神经进行组水平分析,以探索腮腺内面神经
背景:老年人的高龄化通常伴随着许多疾病的发生,为社会增加医疗、经济等负担。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function,ANS)功能在老年人中随年龄增加呈现逐渐衰退的状态,且与许多老年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相关。以肌肉力量,步行速度,平衡功能为主的身体活动能力下降在老年人中同样普遍存在,与多种疾病相关,以进行性衰退为特点。在老年人中,尤其是在老年人不同状态下
目的研究circCHFR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人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迁移、炎症及氧化应激的影响;从分子生物学水平验证circCHFR调控VSMCs生物学行为的机制,深入探讨circCHFR/mi R-214-3p/Wnt3/β-catenin途径在ox-LDL诱导的VSMCs增殖、迁移、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中的调控机制。方法运用ox-LDL诱导VSMCs构建动脉粥样
研究目的:先天性免疫系统是机体防御病原体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其中RLR-MAVS信号通路是先天性免疫系统抵抗病毒入侵的关键信号通路。RNA病毒感染后,可以激活RLR-MAVS信号通路,从而调控一型干扰素以及促炎症因子的表达,此信号通路的失调或者过度活化将引起多种疾病。因此,探究这一信号通路的精细调控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我们还希冀借由RLR-MAVS抗病毒信号通路调节机制的研究,明确一些未在
目的:天然免疫是机体抗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近年来,相关研究证实泛素化及去泛素化修饰在机体天然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YOD1作为Otubain去泛素化酶家族重要成员之一,其在天然免疫中的研究相对较少。我们的研究旨在探究YOD1是否通过其去泛素化功能参与到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中,并探明YOD1对MAVS介导的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从而阐明YOD1在天然免疫中的调控机理,为细胞抗病毒反应提供了新的见解
目的:在哺乳动物中,端粒由TTAGGG的重复DNA序列及端粒结合蛋白Shelterin共同组成,端粒在维持染色体完整性、防止染色体融合、保持基因组稳定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与大多数基因组DNA不同,端粒DNA的重复序列容易形成高级结构,比如T-loop以及G-quadruplex(G4)等,特别是由于G4结构的存在,DNA双链不能作为DNA复制模板。为了使端粒正常复制,需要打开G4结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