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连翘挥发油成分比较复杂,本文采用硅胶柱层析分离法和分子蒸馏法对其进行分离,以获取不同的化合物群,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了其主要化学成分。利用制片扩散法和二倍稀释法筛选不同分离部位抑菌活性较高的部位。纳米粒给药系统是一种先进的药物载体,本文采用微乳法制备连翘挥发油制成固体脂质纳米粒(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SLN),以扩展挥发油类药物的给药途径,并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另外,制备的连翘挥发油固体脂质纳米粒经高温试验、高湿试验、加速试验及长期试验观察考察了稳定性。试验结果如下:1、硅胶柱层析法分离连翘挥发油,获得了六段极性不同的化合物群(编号为LQ1~LQ6),其中LQ6为深棕色的强烈刺激味的粘稠体,实用价值小,故未作进一步分析研究。利用分子蒸馏法分离所得的七个馏出物,编号为LQ7-LQ13,在蒸馏温度60-110℃C范围内会随着蒸馏温度的升高,颜色逐渐从无色透明加深至浅棕色。2、从连翘果实挥发油中鉴定出48种化学成份,主要成分为β-蒎烯(50.01%),α-蒎烯(15.78%),反式p-罗勒烯(13.79%),芳樟醇(5.93%)等。柱层析分离所得LQ1~LQ5的主要成分分别是:α-蒎烯(33.27%),p-蒎烯(25.35%);β-蒎烯(17.59%),桉油素(6.27%);芳樟醇(57.46%),α-檀香萜(7.14%),香橙烯(3.39%);萜品醇(45.58%),芳樟醇(25.44%);反式-β-萜品醇(53.29%)。分子蒸馏所得各馏分的主要成分为α-蒎烯、p-蒎烯、莰烯、间异丙基甲苯、(±)-柠檬烯、γ-松油烯、4-萜烯醇、α-松油醇,与柱层析分离部位中的主要成分一致,但是没有检出柱层析分离部位中所含的芳樟醇、(±)-柠檬烯,Y-松油烯、桉油素等,在蒸馏温度较高的部位中出现新的化合物。3、LQ1-LQ5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效果最明显,为中、强度抑菌活性,对枯草芽胞杆菌均为中度抑菌活性,对白色念珠菌抑菌活性较弱;LQ1-LQ3对大肠杆菌为中等抑菌活性,LQ4、LQ5对大肠杆菌抑菌活性较差。其中,LQ2的效果显著,为石油醚:乙酸乙酯=7:1的洗脱部位,主要成分为p-蒎烯和桉油素。选取LQ2部位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MIC),结果如下:大肠杆菌12.5μl.ml-1,金黄色葡萄球菌3.125μl.ml-1,枯草芽孢杆菌50.0μl.m-l1,白色念珠菌25.0μl.ml-1。LQ10-LQ1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效果为中、强度抑菌活性,对枯草芽胞杆菌为中度抑菌活性,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活性较弱;LQ7~LQ10对大肠杆菌为中等抑菌活性,LQ10-LQ13对大肠杆菌抑制作用较弱。在这7个馏分中,蒸馏温度在70℃的馏分,即LQ9综合抑菌效果显相对较好,并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高度抑菌活性。根据各馏分的滤纸片扩散法抑菌试验结果,选取LQ9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如下:大肠杆菌12.50g1.ml-1,金黄色葡萄球菌3.125μl.ml-1,枯草芽孢杆菌25.0μl-ml1,白色念珠菌12.50μl.ml-1。4、用微乳法制备连翘挥发油固体脂质纳米粒。类脂材料和表面活性剂对其性状影响较大,最终制备的SLN粒径分布在58.77~316.10nm,平均粒径为105.21nm,分散系数为0.075,粒径分布较窄,Zeta电位为-(51.90+6.63)mV,说明粒子表面带较多负电荷,能够形成足够的相互排斥力维持体系稳定。稳定性试验观察期内LQ-SLN性状均一稳定,无霉变、沉淀或者分层现象,粒径保持基本稳定,结果表明连翘固体脂质纳米粒具备良好的理化稳定性和生物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