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调节和雄激素在IPF中的作用及吡非尼酮的临床安全性评估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l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遗传因素在特发性肺纤维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背景与目的:遗传因素在特发性肺纤维化发病中起重要作用,MUC5B基因位点rs35705950的非风险等位基因与免疫异常及IPF的进展有关。然而,在中国IPF人群中,基因组外显子区域的罕见变异尚未被系统分析。本研究旨在提高对中国IPF人群遗传变异位点及其功能的理解,并评估rs35705950非风险等位基因是否与免疫通路相关基因罕见变异富集相关。方法:纳入110例IPF患者和6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通过Sanger测序对rs35705950进行基因分型,采用基于基因水平的关联分析确定在IPF人群中富集的变异基因,利用GO和KEGG对已确定的变异基因进行通路分析,同时探索rs35705950与免疫通路相关的变异基因的关联。结果:在IPF患者中发现了 226个富集有害变异位点的基因,其中有36个基因在GO和KEGG通路中显著富集,通路分析提示这些基因主要参与免疫应答和细胞粘附过程。免疫通路相关基因的变异情况与患者是否携带有MUC5B非风险等位基因无显著关联。结论:本研究基于全外显子测序初步确定了中国IPF人群的罕见突变和变异基因,这些变异基因主要与免疫应答和细胞粘附相关。这些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之前国际上报道的IPF患者免疫/炎症途径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改变。第二部分B7H3在特发性肺纤维化中的表达水平和潜在作用背景与目的:B7H3及其裂解产物sB7H3在IPF进展中的临床意义和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IPF患者血浆sB7H3和外周循环B7H3+细胞水平,及其与肺功能或免疫细胞的相关性以及B7H3在IPF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IPF患者血浆中sB7H3和B7H3+细胞水平。分析sB7H3对健康小鼠或博莱霉素干预小鼠的作用。结果:IPF患者血浆中sB7H3和外周血循环B7H3+细胞水平较健康对照者升高,两者水平均与肺功能呈负相关,尤其是在尼达尼布治疗后这种相关关系更强。IPF患者外周血B7H3+细胞水平与sB7H3和Treg水平呈正相关。在小鼠体内,sB7H3注射后诱导肺内MDSCs的聚集和肺组织中Ccl2的表达,伴随着肺部整体炎症的增强。此外,sB7H3可促进小鼠骨髓中MDSCs的增殖,并伴有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升高。体外实验显示sB7H3对MDSCs的趋化作用依赖于TLT-2。结论:sB7H3水平与IPF患者肺功能恶化相关,其可能通过与受体TLT-2结合,增强肺部炎症反应,同时促进MDSCs在骨髓中的增殖并向肺内募集。第三部分性激素在特发性肺纤维化发病机制中的潜在作用背景与目的:IPF受累对象主要为老年男性。肺泡上皮细胞端粒缩短被认为与IPF发病密切相关,但研究发现只有少数患者存在导致端粒缩短的端粒酶相关基因突变。体外试验证明性激素对端粒酶活性有调节作用且性激素水平与白细胞端粒长度(LTL)相关。本研究旨在男性IPF中,探讨性激素与LTL的相关性,以及性激素是否通过与端粒酶相关基因变异的交互作用来影响LTL,最后探索雄激素代谢通路相关基因外显子多态性是否与血浆睾酮浓度相关。方法:对101名男性IPF患者和51名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对研究对象清晨血浆性激素进行定量检测,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分析端粒酶相关基因罕见突变及雄激素代谢相关基因外显子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应用PCR方法检测LTL并以T/S 比率表示。结果:IPF患者组LTL、睾酮、双氢睾酮水平显著降低。校正年龄和端粒酶相关基因突变状态后,只有睾酮水平与LTL呈正相关(P=0.001)。同时,端粒酶相关基因罕见变异与睾酮水平之间没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661)。雄激素代谢通路相关基因外显子SNP与睾酮浓度无显著关联。结论:血浆睾酮水平与LTL呈正相关,且不受年龄或端粒酶相关基因罕见变异的影响。雄激素代谢通路相关基因外显子区域的遗传变异与雄激素水平无关联。尚需进一步的研究来检验性激素干预是否可以延缓男性IPF患者的端粒缩短。第四部分真实世界研究:探索吡非尼酮在临床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和耐受性背景与目的:吡非尼酮对于除IPF外的其他类型肺纤维化患者的安全性尚不清楚。此外,目前尚无研究系统分析IPF患者中与吡非尼酮疗效相关的因素。本研究旨在评估吡非尼酮在IPF患者中的疗效及其在其他类型肺纤维化患者中的耐受性。方法:本研究纳入使用吡非尼酮的肺纤维化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高分辨CT对110例接受吡非尼酮治疗≥3个月的IPF患者进行吡非尼酮的疗效评估,并分析疗效相关因素和无进展生存相关因素;此外,还收集所有服药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剂量调整信息。结果:共纳入176例患者:117例为IPF,19例为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40例为无法分类的ILD。对110例IPF患者疗效分析发现:89例被评估为病情稳定,21例为疾病进展(其中有10例死于急性加重,11例为病情进展)。吡非尼酮在IPF患者中的疗效与患者的基线BMI显著相关。BMI>25kg/m2或一氧化碳扩散量(DLCO)>30%的IPF患者累积无进展生存率更高。吡非尼酮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肤和胃肠相关的症状,三组不同疾病的患者因不良事件而停药的比例相似。结论:其他类型的肺纤维化患者对吡非尼酮的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事件与其在IPF患者中相似。经吡非尼酮治疗后,近80%的IPF患者病情稳定,生存分析表明吡非尼酮对于BMI较高或病情为轻中度的IPF患者有更多获益。
其他文献
背景与目的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全球疾病负担和死亡的首要病因。通勤相关的身体活动是日常身体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西方人群的研究表明,积极通勤方式与CVD发病及死亡风险降低相关。然而,选择积极通勤方式可能增加个体大气污染暴露水平。部分欧美国家证据提示,大气污染不会抵消积极通勤所带来的心血管健康获益。但是,由于通勤方式、环境因素与疾病谱的差异,其结果不能
基于电子病历和机器学习构建老年住院病人电子衰弱指数背景:推动“健康老龄化”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举措,而衰弱作为老年人健康生活的阻碍,需要尽早识别并尽快干预。当前,利用电子病历识别老年住院患者衰弱状态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因此,本研究拟联合机器学习和电子病历技术构建老年住院病人电子衰弱指数。方法:本研究入组2013年7月至2019年9月期间年龄≥65岁首次入院患者47349例作为训练集
第一部分探索左束支起搏心电图形态与解剖位置、电学同步性的相关性背景:左束支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生理性起搏方式,其可行性和短期安全性已得到证实。但是,目前关于不同部位的LBBP是否存在差异,我们却知之甚少。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不同部位LBBP的电生理特征。方法:本研究连续入组68例自身QRS时限正常且成功接受LBBP植入的患者。根据L
研究背景寻常型银屑病是一种免疫相关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目前银屑病在我国的患病率为0.47%。因其病情慢性和极易复发的特性,目前尚无根治方法。究其原因,系该病的致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限制了有效治疗手段的探索开发。因此,加强对寻常银屑病的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社会意义。肿瘤坏死因子 alpha 诱导蛋白 3(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induced p
微生物群在局部晚期或晚期肺癌诊断中的价值及相关性研究目的:人类微生物群是由栖息在人体口腔、肺、肠道等部位的以细菌为主、还包括病毒和真菌等组成的一个复杂生态系统,微生物失调等改变与包括恶性肿瘤在内的多种疾病有关。但微生物群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尚不明确,目前国内及世界上仍缺乏针对局部晚期或晚期肺癌患者特异性微生物群构成的研究数据。本研究通过比较局部晚期或晚期肺癌患者与非肿瘤人群的肠道及口腔唾液菌群构
背景:近年来,以颈椎病、椎管狭窄症、椎间盘突出症等为代表的脊柱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是造成颈肩部不适、腰背部疼痛、四肢疼痛及间歇性跛行等症状的主要病因。脊柱手术是解除脊髓或神经根压迫,改善相关临床症状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却存在着难度大、风险高、并发症多和学习周期长等问题。因此,寻找有效手段降低脊柱手术难度,减少手术风险与术后并发症,已经成为脊柱外科领域亟待解决的研究难题。医疗手术机器人相较于传统的人
目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升高是冠心病(coronaryarterydisease,CA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由于LDL颗粒的异质性差异,在CAD进展中的作用不尽相同,近年来有关LDL亚组成分与CAD的相关性研究也越来越多。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mall dense low-density lipoprote
研究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可致多系统器官损伤的自身免疫病,其特点是体内大量自身抗体和持续慢性炎症的存在。SLE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研究表明,人体肠道微生物群可能参与包括SLE在内的多种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和发展。然而,目前报道的SLE患者肠道微生物群研究样本量较小、检测精确度较低且多数未排除药物干预作用的影响。本研究旨在克服
研究背景及目的:目前乳腺癌已成为全世界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如何早期发现肿瘤、预测患者预后以及监测复发转移等一直是各中心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免疫炎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引起广泛关注,有研究发现血清免疫炎症相关蛋白复合物(Serum immunoinflammation-related protein complexes,IIRPCs)在提示肿瘤发生发展方面具有潜在价值,且与疾病进展相关,但目前尚无
[目的]全血样本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样本用以总HIV-1 DNA水平的评估;探索联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cART)联合雷公藤多苷片对HIV-1急性期感染者总HIV-1 DNA的影响;探索cART联合雷公藤多苷片对HIV-1慢性期感染者免疫重建不全的作用。[方法]本研究共纳入在我院艾滋病免疫功能低下门诊随访的急性期患者27例,根据cART方案分为三联组,四联组,四联+雷公藤组。急性期加用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