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是危害虾类养殖业最为严重的病原,由WSSV引起的白斑综合征(white spot syndrome,WSS)的爆发给虾类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随着各种疾病的爆发给虾类养殖业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研究者们更加注意到虾类免疫学研究的重要性。对虾类免疫相关基因的研究,有助于理解虾的免疫防御机制,为病害控制提供指导;另一方面,虾类抗病指标的筛选不仅可以为合理评价虾的健康状态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为遗传育种提供指导。本论文在克隆了中国明对虾IMD基因全长cDNA的基础上研究了虾类IMD基因的功能。另外以实验室常年养殖的脊尾白虾(Exopalaemoncarinicauda Holthuis)作为WSSV感染对虾的模式动物,通过人工感染WSSV获得了对WSSV耐受的虾,比较了WSSV耐受虾和对照虾免疫酶活性的差异及耐受虾、濒死虾与对照虾基因转录水平的差异,以期筛选虾类免疫抗病相关的检测指标。主要进展如下:克隆了中国明对虾IMD基因(FcIMD)的全长cDNA序列,包含了483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60个氨基酸。FcIMD与在其他虾类中报道的IMD基因具有很高的相似性。FcIMD基因在对虾不同组织中的转录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攻毒实验中,在细菌注射1小时后,FcIMD基因的转录出现明显的上调表达;WSSV注射的早期,FcIMD基因的转录水平出现了明显的下调,接着出现明显上调表达趋势,这表明FcIMD在病原刺激的早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解虾类IMD基因与Relish、Dorsal和JNK调节的信号通路的关系,我们利用dsRNA干扰的方法研究了在FcIMD基因的表达被干扰后,FcRelish、FcDorsal、FcJNK以及不同抗菌肽基因的转录表达变化,发现Relish和不同抗菌肽的转录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Dorsal、JNK的转录没有明显变化,由此推断IMD参与了Relish调控的信号通路。以脊尾白虾为实验材料,以人工注射WSSV后稳定存活的脊尾白虾作为WSSV耐受群体(命名为Rm),以注射PBS的虾作为对照群体(命名为Vm),以注射WSSV后发病濒死的虾作为濒死群体(命名为Am),分析比较了Rm群体和Vm群体的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Rm群体的ACP和AKP活性均显著低于Vm群体(P<0.05),而两群体在SOD活性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为进一步检验WSSV耐受群体是否比未经历过病毒感染的虾具有更高的抗WSSV的能力,我们以实验室养殖过程中经过WSSV自然感染并经历了WSS爆发之后存活的脊尾白虾作为抗性群体(命名为Rn),以未经历过WSSV感染的脊尾白虾作为普通群体(Vn),进行WSSV人工注射攻毒,观察它们在WSSV感染后的存活率,结果显示Rn群体攻毒后存活率为33.2%,显著高于Vn群体的存活率15.1%(P<0.05),说明经历WSS爆发后的虾确实对WSSV具有更高的耐受性,同时说明在此前提下ACP和AKP有可能作为虾类抗WSSV能力的评价指标。根据脊尾白虾在WSSV潜伏组与急性感染组比较的转录组数据,选取该转录组中差异表达的基因45条,利用定量PCR检测其在Rm群体、Vm群体以及Am群体的转录表达水平,结果发现有四个基因的表达在Vm与Am群体中有显著性差异,它们分别为:VWC结构域蛋白、磷酸丙糖异构酶、层粘连蛋白亚基、脱氢还原酶,这些基因有可能作为潜在的指示脊尾白虾健康状况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