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降冰片烯的研究现状,我们希望改变现有降冰片烯衍生物探针的局限性,使其在生物应用方面进行进一步拓展。其局限性表现在现有降冰片烯衍生物探针在进行离子识别时,水溶性差,导致其只能够在有机相或者是半水相中进行;操作复杂繁琐,不能够体现出降冰片烯结构上的一些优势。我们希望对降冰片烯进行进一步的修饰,希望其在离子识别方面突破现有局限。另外在降冰片烯荧光成像上面我们也进行了一定拓展。本论文用降冰片烯进行离子识别的应用,采用了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指的是信号体与受体通过间隔基以共价键相连组成“信号体-间隔基-受体”的模式;间接法,即指示剂置换法(IDA),指的是指示剂与受体通过非共价键的可逆结合,组装成“受体/指示剂”的模式。这两者都可以通过把识别信息转化为信号站团的光物性质的改变(如荧光的增强或减弱、颜色变化等)来实现目标物的识别。关于降冰片烯衍生物进行荧光成像,则是利用直接法,把信号体通过共价键直接与降冰片烯进行连接,然后对其成像应用。具体的如下:1、合成了以芘作为荧光团,酰胺以及三唑作为识别位点的降冰片烯衍生的NB-Az-Py及其均聚物P-NB-Az-Py,其单体以及均聚物与Hg2+结合之后得到的配合物可以作为生物硫醇的二级传感器。另外讨论了检测活细胞中Hg2+和Cys的探针的生物学应用。我们通过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和1H NMR滴定法研究详细介绍了探针和离子之间的结合机制。2、合成了 一种含二茂铁吡啶鎓和聚乙二醇的降冰片烯共聚物P-NB-Py-Fc-PEG。共聚物中的二茂铁和吡啶鎓成分能够使得商用荧光指示剂UD发生猝灭。猝灭胶束聚集体通过荧光指示剂置换法识别ATP。此外,我们使用紫外可见光谱,发射光谱来详细研究探针与客体之间的结合机理。通过SEM和DLS对聚合物与UD和ATP结合的胶束聚集体的形貌,尺寸分布和变化进行表征。根据活细胞中不同的ATP,另外我们基于细胞ATP水平的不同对P-NB-Py-Fc-PEG进行了细胞成像。3、以四苯乙烯为母体,合成了具有红光发射的降冰片烯衍生的共聚物P-NB-TPE-PEG,另外为了增加聚合物的水溶性,我们在其中聚入聚乙二醇,使得其整体具有两亲性,能够在水溶液或者缓冲溶液中表现出自组装行为,我们通过动态光散射(DLS)技术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证实聚合物在水中形成了稳定的均相聚合物光敏剂纳米粒子。该粒子在620 nm处表现出近红外(NIR)发射。我们利用单线态氧捕捉剂ABDA证明证明该纳米粒子在光照的情况下能够产生单线态氧(1O2),同时利用DCF-DA在癌细胞CT26内做单线态氧的捕捉成像,这些实验表明该聚合物纳米粒子能够进行癌细胞成像的同时,能够进行光动力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