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七世纪的英国出现了大批伟大的诗人,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当属被称为“玄学派”的诗人们,其领军人物为约翰·邓恩和乔治·赫伯特。自1633年出版以来,赫伯特的诗集《圣殿》就享有久远的声誉,其读者中不乏不同信仰者、不信教者以及各种评论家。相比看来,约翰·邓恩的诗歌对各代产生了不同的吸引力,并曾在十八、十九世纪有过衰退的迹象,而乔治·赫伯特的诗歌却从未失去过读者。这广泛而又持久的吸引力的奥秘何在?最首要的原因应在于赫伯特诗歌所传达的无所不在的基督精神吸引了各个时代的读者。本文通过三个部分阐述了赫伯特是怎样达成这个目的。 第一章“一位基督教诗人的产生”解释了赫伯特怎样放弃世俗的抱负转而服务于上帝,并且是怎样通过他的诗歌才赋来赞美上帝之爱。本章第一部分分析了赫伯特青年时写的两首十四行诗,以表明他认为上帝之爱比女性之爱更可敬。很明显,赫伯特已经下定了服侍上帝的决心。第二部分进而描述已成为牧师的赫伯特。十七世纪的英国宗教纷争不断,赫伯特也不能避免其影响。最主要的冲突产生于形式主义者和清教徒之间,两者都处于对立的极端。形式主义者强调礼节、仪式及教堂的内部装饰等,而相比之下,清教徒则更注重内心的虔诚。通过置于诗集《圣殿》正中间的两首诗“英国教堂”和“锡安”,赫伯特试图在两个极端中确立一个平衡点。他认为内心的虔诚再加上适度的外部装饰才是膜拜上帝的最佳方式。 第二章更仔细地研究了诗集《圣殿》和某些个别短诗的结构。其中包含两层结构:一是整个诗集的结构,另一个是个别诗歌的结构。如果把《圣殿》作为一个整体来读,它就不再是一个把各个短诗杂乱无章地堆砌起来的集子,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些诗歌的排列方式恰恰符合现实世界里教堂的构造。在这个层面上再研读这个诗集,我们会对赫伯特的组织才能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并理解为何他被称为“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第二部分进一步分析了个别诗歌的结构。尽管几乎所有赫伯特的诗都传达了一个主题——对上帝的虔诚,可是这种虔诚却是来之不易的。诗中的主人公起初经历了疑惑、怀疑、甚至痛苦,在敬仰上帝与臣服于世俗间举棋不定。然而,一个轻微的“碰触”便让他立刻回到上帝身边,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