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级别近视性豹纹状眼底对视网膜脉络膜的影响及相关因素研究

来源 :昆明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126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近视患者不同级别豹纹状眼底对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的影响,探讨与近视性豹纹状眼底分级有关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课题组在拟云南地区建立高度近视健康人群前瞻性队列研究,并将进行为期10年的跟踪观察,从2019年8月至2021年3月期间,已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招募了 18-60岁无明显病理性改变的高度近视患者及中低度近视患者共307人。本研究从基线数据库中选取部分受试者为研究对象,经过严格筛查,最终纳入近视患者176人,326只眼。所有患者均进行眼底照相、OCTA、IOL-Master、电脑验光等检查并填写电子调查问卷,用于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家族史、全身病史等)。根据主觉验光球镜度数将所有受检眼分为高度近视组(球镜度数≤-6.0D)和中低度近视组(球镜度数>-6.0D)。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研究组(Early Treatment Diabetic Retinopathy Study,ETDRS)定义的九格分区法(ETDRS Grid)应用于眼底照相,对所有受检眼进行豹纹状眼底程度分级,即豹纹状眼底0级(G0)、豹纹状眼底1级(G1)、豹纹状眼底2级(G2)、豹纹状眼底3级(G3)共四个等级。利用OCTA测量黄斑区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网(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SCP)血流密度、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网(deep capillary plexus,DCP)血流密度、脉络膜毛细血管密度,同时将 OCTA、OCT 深度增强模式(enhanced depth imag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EDI-OCT)测得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值,用Bennett放大公式(t=p×q×s)根据眼轴调整高度近视眼部放大率,计算实际厚度值。分析高度近视组及中低度近视组豹纹状眼底严重程度与眼部生物学参数的关系,采用双变量相关法将相关性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中男性52人(占29.5%),女性124人(占70.5%);平均年龄为:(32.63±10.94)岁,平均等效球镜度为:(-7.92±3.04)D,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0.94±0.14),平均眼轴为:(26.47±1.46)mm。高度近视组共:256只眼,豹纹状眼底程度分级后:0级:13只眼(5.1%);1级:52只眼(20.30%);2级:68只眼(26.60%);3级:123只眼(48.05%)。中低度近视组共70只眼,豹纹状眼底分级后:0级:14只眼(20%);1级:26只眼(37.14%);2级:15只眼(21.43%);3级:15只眼(21.43%)。中低度近视组,0-3级不同程度豹纹状眼底受检眼各级间等效球镜度、眼轴长度、黄斑不同区域DCP、SCP血流密度、黄斑不同区域视网膜厚度、脉络膜毛细血管密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相关性分析:豹纹状眼底分级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呈显著负相关(r=-0.603,P<0.001)。高度近视组:0-3级不同程度豹纹状眼底受检眼各级间等效球镜度、眼轴长度、黄斑旁中心凹区域视网膜厚度、中心凹周围区域视网膜厚度、旁中心凹区域SCP血流密度、中心凹周围区域SCP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及黄斑区脉络膜毛细血管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区域视网膜厚度、黄斑中心凹区域SCP及DCP血流密度、黄斑旁中心凹区域DCP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周围区域DCP血流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豹纹状眼底分级与眼轴呈正相关(r=0.381,P<0.001);与等效球镜度(r=-0.37,P<0.001)、旁中心凹区域视网膜厚度(r=-0.309,P<0.001)、中心凹周围区域视网膜厚度(r=-0.30,P<0.001)、黄斑旁中心凹区域SCP血流密度(r=-0.20,P<0.05)、中心凹周围区域SCP血流密度(r=-0.17,P<0.05)、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r=-0.595,P<0.001)、黄斑区脉络膜毛细血管密度(r=-0.224,P<0.001)均呈负相关。将这些相关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度近视豹纹状眼底严重程度分级与眼轴长度(OR=1.82,95%CI:1.318~2.513,P<0.001)、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OR=0.982,95%CI:0.977~0.986,P<0.001)、旁中心凹视网膜厚度(OR=0.964,95%CI:0.937~0.992,P<0.05)均相关。中低度近视组将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豹纹状眼底严重程度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相关(OR=0.979,95%CI:0.970~0.987,P<0.05)。[结论](1)高度近视患者眼轴增长、旁中心凹视网膜变薄以及中心凹下脉络膜变薄可能是豹纹状眼底程度加重的危险因素,中低度近视患者中心凹下脉络膜变薄可能是豹纹状眼底程度加重的危险因素。(2)高度近视患者随着豹纹状眼底程度加重,伴随了旁中心凹及中心凹周围区域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网血流密度及厚度降低;中低度近视患者随着豹纹状眼底程度加重,视网膜血流密度及厚度无明显变化。(3)高度近视及中低度近视患者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越薄,豹纹状眼底程度越重。高度近视患者当豹纹状眼底累及黄斑区时,脉络膜毛细血管密度出现显著降低,而中低度近视患者随着豹纹状眼底程度加重,脉络膜毛细血管密度无明显变化。(4)豹纹状眼底严重程度与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密切相关,可作为脉络膜变薄的临床征象。
其他文献
[目 的]本研究通过分析肌钙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 Ⅰ,cTn-Ⅰ)联合随机森林模型(random forest,RF)预测急性 A 型主动脉夹层(acute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ATAAD)破裂的应用价值,旨在尽早筛选出破裂风险较大的ATAAD患者,通过积极的手术治疗,降低ATAAD患者死亡风险,提高ATAAD患者的生存率。[方 法]本研究通过回顾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评估吲哚胺2,3-双加氧酶1(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 1,IDO1)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资料、生存数据及肿瘤免疫微环境之间的关系,以确定 IDO1 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中的预后价值。并进一步构建基于IDO1表达的免疫分类器,为肿瘤预后预测、个性化免疫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目 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是患者术后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导致患者记忆、语言及社会活动能力等明显下降。POCD一旦发生难以被彻底治愈,可从早期认知障碍进展为长期甚至永久性,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因此早期识别并及时防治尤为重要。明确早期POCD的特异性生物化学标志物与相关危险因素,能够早期快速预测POCD的发生,根据危险性对患者分层,并及时采取措施干预疾病的发生发展,从而更好地防治P
目的:探讨胆道125Ⅰ粒子支架与普通金属裸支架治疗胆管癌并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连续性收治的51例由胆管癌引起的Bismuth-Corlette分型为Ⅰ型和Ⅱ型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按照植入支架类型不同分为粒子支架组(植入125Ⅰ粒子支架)和普通支架组(植入普通金属裸支架),最终粒子支架组纳入25例,普通支架组纳入26例,收集每个患者术前及
[目 的]抑制素家族(Prohibitins,PHBs)包括抑制素-1(Prohibitin-1,PHB-1)和抑制素-2(Prohibitin-2,PHB-2),在结构上相对保守,且在细胞核、细胞膜、细胞质以及线粒体等多种亚细胞结构中普遍表达。其功能与不同的亚细胞定位相关,可参与细胞周期、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基因转录以及信号传导的调节等。PHB-1和PHB-2还参与了机体内p53、AKT、RAF
[目的]线粒体核糖体蛋白(mitochondrial ribosomal proteins MRPs)是线粒体复合体结构和功能完整性的必要组成部分,既往对MRPs的认识多停留在其与线粒体相关疾病的关系,新近研究表明,MRPs在多种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MRPL47(mitochondrial ribosomal protein L47)是MRPs家族成员之一,是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长
[目的]本项目旨在观察远隔骨骼肌缺血训练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血管新生因子(VEGF、bFGF)及内皮功能因子(ET-1、NO)、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的静息节段总评分(SRS)、总灌注缺损面积(TPD)及心脏彩超、心肺运动试验等心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探索远隔骨骼肌缺血训练是否能促进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血管新生、改善内皮功能及心功能,为冠心病患者寻找新的安全有效的运动康复方案
[目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发生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发现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细胞因子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发生息息相关,但目前尚无定论。本研究以NVAF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细胞因子在NVAF患者血液中的变化,结合相关临床指标综合分析,探究其对NVAF发生发展的意义,并进一步探讨在NVAF患者中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
[目 的]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是由异常黑色素细胞过度增值而产生的高度恶性肿瘤,由于其发病隐匿,对该病的发现和诊治较晚,使其治疗及预后均较差。本研究试图收集MM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生存预后进行随访,分析其临床特征以及影响MM预后的因素,从而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并及时获得诊治,同时丰富我省MM研究数据。[方法]回顾性收集云南省肿瘤医院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初次
[目 的]回顾性分析我科早期开展完全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TLPD)与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PD)两组患者的围术期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术后近期临床疗效,更深入地证实TLPD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并为临床规范化推广应用总结实践经验。[方 法]将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二科行TLPD的23例患者与行OPD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其中包括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