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为了探讨颈周肌群在颈椎病发病中的作用及手法干预的作用途径,为临床推拿治疗颈椎病提供现代医学及生物力学理论依据。
方法:将63名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推拿组和牵引组,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以按揉法、滚法在推拿组患者风池穴与双侧乳突连线以下的项部区域及斜角肌、胸锁乳突肌区域进行治疗,每次治疗时间为30分钟,隔日一次,共治疗6次。牵引组患者采用座位间歇力量牵引,50s/10s,牵引时间20分钟,每天一次,共牵引14次。于治疗前后分别比较颈椎病患者与正常人,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颈部功能评分、影像学改变、颈肌力学特性以及肌电图的变化情况。
结果:颈椎病患者与正常人相比,疼痛程度明显升高(P<0.001),NDI评分明显减低(P<0.001);椎间盘/椎体差异显著(P<0.001);颈肌PT、AP、椎体ROM以及F/E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经推拿手法、牵引治疗后,疼痛程度显著改善(P<0.001),NDI评分明显减低(P<0.001);椎间盘/椎体比值及颈椎曲度改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稳定性提高(P<0.01);推拿组患者颈肌PT、AP、椎体ROM以及F/E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而牵引组患者颈肌PT、椎体ROM以及F/E于治疗前比较改善不明显(P>0.05)。
结论:
1.颈肌的退变和功能的失常是颈椎病的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2.颈肌功能状态的改善是推拿治疗颈椎病起到良好疗效的途径。
3.等速肌力测试、表面肌电图等现代检测手段的应用为认识推拿疗法的作用机理提供了客观、准确的评价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