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上海全民体育健身步入了历史的转型期。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的不足和全民参与健身的热情呈现明显反差。据统计,阻碍市民参与体育健身最主要因素在于运动场地的综合使用存在难处。党的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提到了“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的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促进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由此可见,体育信息化的发展对于解决“场地制约运动”问题存在一定的指导性作用。我国体育信息化建设已有10多年的历史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信息化规模、层次和水平都存在很大差距,认识程度不够和实际操作乏力是制约我国体育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两大难点。本文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个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于体育健身信息服务平台的传播模式及特点进行研究,重点以上海“格瓦拉运动”跨平台客户端为研究对象,将“格瓦拉运动”作为个案研究对象的原因有三:上海拥有领先全国的国际大型赛事办赛经验,场馆资源充足,城市运动氛围较好;上海市信息服务系统构建较为完备,市民信息技术素养普遍较高;“格瓦拉运动”本身是全国第一批搭建起体育健身信息服务平台的媒介产品,具有原创性和特殊性。同时,“格瓦拉运动”作为一个以场馆在线预订为主要功能的私营体育健身信息服务平台,具备了“O2O闭环”式网络传播营销的属性,笔者将个案研究的子板块分为LBS技术应用、场馆资源分布、活动参与群体、群体传播机制、媒介使用情况、受众反馈通道来分析该平台的传播模式。在对“格瓦拉运动”跨平台客户端的体育群体传播研究中,笔者分析得出,该平台在传播模式上具有集成线上多通道资源,突出体育健身社交属性,拓展多功能传播路线等特点,利用网络舆论二级传播和群体传播聚合效应等技术优势,不仅增强了体育爱好者对于平台的长期使用黏性,更能够吸引非体育爱好者参与到体育健身的活动中来。同时,笔者在研究中横向比较了多种生活信息服务平台,发现体育健身信息服务平台的受关注度和用户基数最少,除了开展时间较短外,背后也存在着场馆资源良莠不齐、城区间场馆利用率差距大、缺乏统一的后台技术支撑等结构性问题。笔者研究发现,体育健身信息服务平台对于提升大众体育健身事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就目前信息技术手段及平台建设进程而言,亟需政府加大投入力度,配合上海“智慧城市”建设,打造“智慧体育”模式,体现公共体育服务性;发挥企业的社会力量,有针对性地引入社会资源,采取BOT运营管理模式,更科学化、常态化发展;加强二级传播力度,发挥传播渠道的特质化作用,增进用户粘性和新用户导入量;充分利用技术红利,注重用户体验效果,加强信息反馈、分析、整合、再利用;拓展健身信息内容范围,合理配置运动处方,挖潜增值服务自身价值和拓展空间等手段尽快使得体育健身信息服务平台能够切实作用于每个体育爱好者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