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腕踝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为腕踝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实际的临床试验依据。 方法:本课题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并经排除标准筛选的60例患者分为腕踝针组(治疗组)、常规针刺组(对照组)两组,每组30人。腕踝针组依据选穴原则选取相应进针点沿皮下表浅进针,不要求针后有任何针感,留针2h,每天治疗1次;常规针刺组以常规针刺辨证取穴及局部阿是穴为主,根据患者体质及病情的虚实情况采用平补平泻法、补法或泻法,留针30min,每天治疗1次,两组均10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1个疗程后及2个疗程后观测简式McGill疼痛指标;治疗前及2个疗程后观测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统计临床疗效并在治疗结束1个月、3个月后进行随访,统计复发率。 结果:1.临床疗效方面:在治疗1个疗程及2个疗程后,腕踝针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100%;临床治愈率分别为46.67%、83.33%,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100%,临床治愈率分别为20.00%、76.67%。治疗1个疗程后,与对照组相比,治愈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2个疗程后,与对照组相比,治愈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1个疗程及2个疗程后,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简式McGill疼痛评分方面:腕踝针组治疗前、第1、第2疗程简式McGill评分分别是12.27±2.22、7.40±1.11、4.90±1.13;常规针刺组分别是12.63±2.20、9.50±1.52、6.13±1.36。两组治疗第一、第二个疗程后,与治疗前相比,SF-MPQ积分总分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与治疗1个疗程后相比,SF-MPQ积分总分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个疗程后与对照组相比,SF-MPQ积分总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2个疗程后与对照组相比,SF-MPQ积分总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3.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方面:腕踝针组治疗前后 PSQI评分分别是17.13±1.15、5.83±1.32;常规针刺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分别是17.33±1.14、7.87±1.33。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PSQI评分对比,PSQI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2个疗程后,与对照组相比,PSQI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 4.复发率方面:分别在治疗结束1个月与3个月后进行随访,结果腕踝针组无复发患者;常规针刺组1月后复发1例,复发率为3.33%,3月后复发2例,复发率为6.67%。两组复发率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两组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方面均有显著疗效。长期疗效两组相当,但是腕踝针组短期疗效显著,且在改善睡眠方面腕踝针组优于常规针刺组;虽然在复发率方面两组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但腕踝针组无复发病例,并且取穴少、起效快、操作简便,患者痛苦小等优势显著。因此,腕踝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值得在针灸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